自從星巴克(Starbucks)在中國插旗以來,已歷經了24年。它,已經不再「潮」了嗎?

9月19日,星巴克在中國昆山的「咖啡創新產業園」落成,不只是它在美國以外,歷來最大的一筆投資,也是全球7大中央廚房中,產能最大、功能最齊全的一處。

從咖啡豆進口、烘焙、包裝、儲存、物流串成完整產業鏈。未來,每年將有數萬噸烘焙完成的咖啡,從這裡運送到全中國逾六千家門市。

幾乎同一時間,星巴克高層也走馬換將。在創辦人舒茲(Howard Schultz)退出董事會之後,由阿里巴巴前資深副總裁兼戰略投資部負責人,現任美國時尚品牌Ralph Lauren董事的張蔚接棒遞補。

店面、新品都顯形象老態

這些投資和人事異動,明顯是要解決星巴克近期在中國遇到的麻煩。

今年第2季,中國本土咖啡瑞幸以營收人民幣62億元(約合新台幣270億元),首度超車星巴克,拿下中國咖啡一哥寶座。

但星巴克在中國的挑戰,早在2018年就開始。該年度第3季,中國同店銷售額比前一季下降2%,是9年來首度衰退。而2017年10月才創立的瑞幸,只花兩年,門市數便已超越星巴克,不論對市占率、銷售成長、獲利都是一大威脅。

瑞幸每杯咖啡價格比星巴克便宜約3成,側重小型門市、網路技術、便捷外送,把市場推向價格競爭紅海。只不過,瑞幸鎖定的是普羅大眾,對於店面營造氛圍、品牌文化沒那麼在意。

因此,星巴克並沒走進瑞幸的價格肉搏戰戰局,而是穩穩抓牢原本的目標客群,繼續加速展店。預計在2025年前,以平均每9小時開出新門市的速度,新增3千家門市。

「星巴克從來都不把瑞幸當成對手。」星巴克中國前高層接受商周採訪時指出。它鎖定的目標群眾,是在中國經濟快速成長下,會往國外看、重視生活品味的一群人。他們到咖啡店體驗的,是家庭、職場外的「第3空間」。

同時,星巴克也投資數位化,在2018年開設「專星送」服務,讓消費者用支付寶、淘寶、餓了嗎等外送平台點餐,還能累積點數。並在2020年和紅杉中國合作,成立星巴克中國Valor Siren Ventures創投基金,挖掘有潛力的新創公司,協助推動數位創新,以打造「數位第3空間」。

這些數位化努力,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對星巴克的品牌想像,而在上海外灘開設的咖啡酒坊、廣州可用手語點餐的門市等特色實體店型,則是品牌精神的實踐。

「這種整合線上、線下通路,讓消費者覺得自己和星巴克融在一起的做法,是主攻外帶市場、店面缺乏體驗空間的瑞幸難以跟上的,」台大國企系EMBA教授林俊昇分析。

然而,當下中國「消費降級」襲來,卻反而讓星巴克中國這種牢抓核心客群、打造體驗經濟的做法,盡顯品牌老化的疲態。

顧問公司德勤(Deloitte)發布的《中國現磨咖啡行業白皮書2021》早已指出,中國消費者購買現磨咖啡的主因,已從初期的社交場景,逐漸發展成為日常功能需求。

曾輔導中國手搖飲品牌蜜雪冰城6年的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總顧問李培芬觀察,不同地區星巴克實體店面的裝潢數十年如一日,幾乎都以深棕色為主調,搭配美式真皮沙發、實木櫥櫃、餐椅,「實在是略顯陳舊,已經不受中國主要時尚商圈消費者青睞。」

這顯示,星巴克引以為傲的實體店面氛圍,如今已占不了太多便宜。

尤其瑞幸也推出高價單品應戰,衝撞與星巴克等國外中高端品牌的價格界線。例如把貴州茅台酒等本土材料加入產品,一杯動輒上看人民幣38元。

反而星巴克在新品研發上,幾乎不見爆款,甚至還多次「翻車」。不管是2019年推出的「玩味冰調」系列,還是2020年推出的植物肉餐點,在各大社群都被吐槽口味欠佳。甚至2021年星巴克創立50週年時,所謂新品也只是在拿鐵、冷萃咖啡中加料,缺乏耳目一新的感受。

中國7大咖啡品牌,星巴克陷K型消費競爭窘境
(圖表製作者:陳育晟)

經濟下沉,促在地品牌崛起

先是品牌形象暴露老態,幾乎不受Z世代年輕人青睞,又遇上中國走向下沉經濟,讓星巴克再次迎來重擊。

中國券商中金公司報告指出,疫情過後,中國社會收入與財富分歧加劇,消費呈現「K型復甦」趨勢,高端消費面臨通膨,而一般消費則價格低迷。

品牌定位不夠頂級,卻也不夠平價的星巴克,遭到雙面夾殺,而且隨著競爭者越來越多,戰場上的砲火更加猛烈。

不只中國本土品牌不斷崛起,進口品牌選擇也越來越多,包括加拿大Tim Hortons、英國咖世家、日本%Arabica等,也有客單價比星巴克更高的本土精品品牌M Stand,以及非連鎖精品咖啡館。

「口袋較深的消費者,如果要選品質頂級的咖啡,不會來星巴克,而是到這些獨立咖啡館或五星級飯店咖啡廳,」星巴克中國前高層觀察。

而喜歡嘗鮮的Z世代年輕人,則成為瑞幸等本土品牌的鐵粉,讓星巴克相形失色。

中國市調艾瑞諮詢研究院2022年發布的《中國現磨咖啡行業研究報告》分析,本土品牌往往將中式元素融入產品、門市風格;而Z世代熱衷新中式潮文化、消費也更加務實、重視性價比,讓本土品牌吸引力更高。

例如中國社交網站豆瓣上的討論區「低消費研究小組」,由目前29歲,7年前大學畢業後欠卡債近人民幣4萬元的小松悠在2019年開設,至今擁有逾15萬會員。她說,不再喝星巴克咖啡,也不再購買法國紀梵希(Givenchy)化妝品,兩者都改買國貨,可省下6成開銷。

星巴克過去微奢形象,如今成為消費的沉重包袱;再加上美中衝突的大環境,更讓它深陷兩難泥淖。

星巴克2022年財報特別提及,除了報復性關稅、中國政府日益嚴格的監管外,民間日益高漲的反美情緒,恐為中國的營運埋下變數。

「星巴克,請收回你的傲慢,」就連中國官媒《人民日報》,也發表社論砲轟。去年2月,一位執勤中的警察,到重慶某家星巴克門口吃便當,卻被店員轟走,引起網友群情激憤,微博上貼文瀏覽次數達到兩億次。

近期,星巴克又再度被「炎上」。過去它曾透露部分咖啡豆來自雲南,但近期招募網紅拍片宣傳,卻在工作群組中要求,不得提及「中國製造」、「中國咖啡」相關字眼,引起網友群情激憤,登上微博熱搜。

李培芬比喻,就像過去中國掀起反日情緒時,優衣庫、豐田汽車都遭殃,如今美中對撞態勢持續,星巴克完全由美方直營,必然成為民族主義宣洩的出口。

拒絕特許經營局面將變?

面臨多重困境,星巴克該如何踏出下一步?

券商伯恩斯坦分析師加吉烏洛(Danilo Gargiulo)分析,星巴克在中國堅持不像肯德基、麥當勞一樣,走特許經營模式;但在張蔚入主董事會之後,「我們想知道,這是否會為星巴克在中國的特許經營策略敞開大門,找回店面獲利能力和競爭力?」

但星巴克中國前高層告訴商周,該公司決策模式絕對不會隨波逐流,而是會從供應鏈、數位化等基本面花大錢投資、強化體質做起,「雖然效果不像推爆款新品立竿見影,但戰線一旦延長,鹿死誰手還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