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2025年《就業未來報告》(Future of Jobs Report),人工智慧(AI)技術正在快速改變勞動市場,預計到2030年,86%的企業將因AI技術發展而轉型。
報告指出,人工智慧和資訊處理技術將創造1100萬個新職位,同時取代900萬個現有職位,其中大數據專家及人工智慧、機器學習(ML)專業人士需求最大。75%的組織計劃提升員工的AI技能,70%的組織計劃招募具備AI經驗的人才。AI的快速崛起將為產業帶來巨大的挑戰與機遇,早期採用者將具競爭優勢。
AI帶來的挑戰在於如何在新舊職位之間找到平衡點。一方面,技術帶來了效率提升和創新機會;另一方面,被AI取代的職缺可能會引發結構性失業的問題。企業能否有效利用AI技術進行業務轉型,並同步提升員工的數位技能,將決定其在未來競爭中的成敗。
職場轉型:技能與人才的核心地位
AI時代帶來一項重要議題:技能的升級與轉型。報告中指出,75%的企業計劃對現有員工進行AI技能培訓,而70%的企業將優先招募具備AI經驗的新員工。這種對技能的需求轉變反映出未來職場的2大核心:數據處理能力與技術應用的專業化。
對於勞動市場而言,這意味著教育與職業訓練模式的全面改變。傳統的學術教育已難以完全滿足高速變化的產業需求。企業與教育機構需要更緊密的合作,開發實用性強的技能培訓專案。
同時,政府也應該扮演積極角色,例如推動政府與私人企業的合作計畫,加速技能改變的進程。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缺乏基礎技能的培訓資源可能進一步擴大數位落差,這是必須關注的問題。
工作模式再定位:效率與社會責任的平衡
報告顯示,近半數的企業計劃基於AI技術重新調整其業務模式,但也有40%的企業表示,隨著自動化程度提高,他們預期縮減勞動力規模。這種結構性的改變說明了一個重要問題:如何在提升效率的同時,確保對社會的正向影響?
工作模式的轉型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項長遠的策略規劃。企業需考慮的不僅是採用技術的成本,還包括員工的心理適應與文化融入程度,以及如何避免因大規模裁員引發的社會動盪。例如,透過建立再就業輔導計畫和提供轉職支援,企業可以減少AI對社會的負面衝擊。此外,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也應該提供配套政策,確保AI技術帶來的利益能廣泛惠及不同階層。
未來競爭優勢:擁抱改變的領先者
AI的迅速發展正預告著一場深刻的職場改變,能率先採用AI技術的企業,不僅將在效率與創新方面取得顯著成果,更有機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些早期採用者懂得將AI整合至核心業務流程,同時積極培養內部所需的專業人才,在市場占據領先地位。
缺乏對技術變化敏感度或行動力的企業,可能會錯失良機,甚至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因此,對於所有企業而言,迅速適應技術變化並擁抱AI是未來成功的關鍵。
AI的影響力不僅限於技術層面,更是深刻改變全球勞動市場的關鍵力量。從自動化生產到資料驅動決策,AI正在重新定義各行各業的運作模式。這要求企業不僅需要提升員工的數位技能,更需要從根本上重新設計業務流程以適應技術趨勢。
同時,AI也帶來了潛在挑戰,包括如何處理被取代崗位的員工以及如何確保技術應用的公平性。面對這些機遇與挑戰,企業不僅要有敏捷的行動力,還需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
AI所帶來的變化不僅影響企業,更影響每個人。未來的競爭優勢將屬於那些願意擁抱變化、投資新技術並適應新環境的組織與個人。無論是對個人還是企業,提早準備、學習新技能並積極參與這場技術轉型,將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時代,我們需要不斷自問:是否已做好準備,迎接AI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只有擁抱改變,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延伸閱讀:
埃森哲:58% 企業高層預測今年大規模採用 AI
彭博產業研究:五年內 AI 效應將促使全球銀行業裁員高達 20 萬人
*本文獲「科技新報」授權轉載,原文:職場未來版圖改變:AI 將創造 1,100 萬個職位,並且取代 900 萬個工作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