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相當擁擠的台灣叫車市場,很可能會再迎來一位新玩家——Bolt。

小檔案_Bolt

•成立:2013年
•執行長:維利格
•主要業務:叫車平台、共享汽機車、滑板車、外送
•成績單:估值約84億美元
•重要股東:戴姆勒集團、滴滴出行、紅杉資本
•地位:橫跨全球逾5百座城市、司機數超過3百萬、用戶數逾1.5億人


在全球逾四十五國、超過五百座城市,服務逾一億五千萬人的愛沙尼亞獨角獸Bolt,去年下旬開始在臉書社群上,向台灣Uber、Line GO等平台司機們招手,近日更在官網和LinkedIn,公開招募台灣市場的區域經理,進一步落實了將進入台灣市場的打算。

Bolt傳來台,業界卻看衰:
法規嚴、市場飽和,難滿足司機乘客

「他們已經在業界問了一圈。」一名叫車平台業者表示,業界早已注意到這位蠢蠢欲動的新競爭者。

雖然本土叫車平台業者普遍不看好Bolt來台,一方面,是認為台灣法規相對嚴格,需要投入相當多在地化調整,會是新進者的門檻;另一方面則認為這塊市場已是紅海,在既有業者將台灣的客人與司機胃口都養大的情況下,即使祭出高補貼,也難確保司機忠誠度。

「保證(Bolt)若進來,三個月就想出去。」另一名叫車平台業者說。

但從Bolt過去十一年來,展現出足以在各國和Uber、Grab等巨頭抗衡的實力與戰績來看,恐怕是一名不能輕忽的玩家。

放大資金使用效率,是Bolt這一路走來,能夠以小搏大的最主要武器。

二○一三年,年僅十九歲的Bolt創辦人暨執行長維利格(Markus Villig)創業時,手中只有爸媽為他積蓄的大學基金。對比一四年估值已逾四百億美元的Uber,絕對是十足的小蝦米。

「我們知道無法投入比競爭對手更多的資金,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