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跨境電商平台Pinkoi擔任財務專員的賴冠儒,日常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寄信請商家上傳發票。這項工作本身不難,但需要機械式的反覆作業,還經常需要好幾次信件往返,才能完成。但現在,只要一個按鍵,她就可以寄發上百封客製化郵件,也省去後續溝通成本。

你或許沒想到,這顆神奇的按鈕,其實是沒有資訊背景的賴冠儒,自己與ChatGPT協作開發出來的。而這樣的故事,在Pinkoi並非特例。

截至目前,短短一年內,該公司藉助生成式AI工具,已開發出超過三十種內部應用,其中過半數是由人資、財務、客服等非工程部門,不具資訊背景的成員開發而來。

這樣的成果背後,沒有強硬的績效指標或新頒布的公司政策。Pinkoi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顏君庭相信,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討論的環境,就是讓團隊嘗試使用AI的最好基礎。

AI倡議者成為引路人
他們是技術顧問,更打造「安全感」

但如果期待自由放任可以自動滾動出好結果,恐怕也太過天真。所以在這個條件之上,他還加入一個關鍵元素,就是負責穿針引線的「倡議者」。

所謂倡議者,主要有兩大任務,第一,扮演團隊的技術顧問,協助成員順利跨出第一步。顏君庭表示,生成式AI的使用門檻雖然很低,卻也不是零。他舉例,要問對問題,就是一道功夫。

而擔任倡議者角色的Pinkoi技術顧問劉依語,在過去這段時間,也觀察到同仁有有兩種明確需求。

第一種是有想法,但不知道從何開始。

「我要做聊天機器人,它(ChatGPT)給我一個繞一大段路的答案。」Pinkoi人資營運專員陳奕回憶,一開始和AI協作,掌握不到訣竅,後來找劉依語討論,很快幫他收斂出明確的路徑,最終成功打造出有如他網路分身一般的「Hey 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