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課綱上路一週年,我們在教育產業現場,看見創新教學的崛起。

八月的週末,寰宇教育中心早上九點開放課程報名,一名家長在前一晚的十點就來排隊,手上的號碼牌,只拿到一百多號。這是一堂國中的生物實驗課,每次三小時的課程,會有一小時的實驗教學,比學校的課程還精實。

同樣在週末,來自北一女、台東女中、台大、成大等十一名學生,在家裡連線上課,螢幕的那端,是台灣首位錄取密涅瓦大學(Minerva School)碩士班的李佳達,他師承該校的教學方法,開設素養課,吸引明星學校的學生報名。

擁有逾六萬名學生、台灣大型補教業者三貝德,則是與大學合作,將在十月推出高中生機器人營隊,結業後頒發證書,幫助學生探索興趣。

生物實驗、素養課程、營隊活動,這些都是新課綱推動下暴紅的產物。一○八課綱在去年從小一、國一、高一開始實施,強調核心素養,學生得拋棄單純的學科知識學習,運用跨領域和實作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小辭典_核心素養

指一個人為了適應當前生活並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它強調,學習不局限於學科知識及技能,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

就連入學方法也跟著改變。一一一學年度,高中升大學的個人申請管道,除了看學測成績,也將評比類似於履歷表的「學習歷程檔案」,整體多元學習表現的評分占比達五成。

全面性的翻轉,讓學校端在改變初期陣痛不已。最大的癥結是,台灣長年的教育體制,養成教育圈追求標準答案的僵固作風,這讓師生都陷入害怕錯誤的迷思當中,學習變得綁手綁腳。

影響所及,根據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去年底公布的調查,台灣是最害怕失敗的國家,高於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

新課綱解放教育現場,台灣正在嘗試建立起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習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