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共創》推手:國立聯合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洪偉肯助理教授

近年來,台灣農村社區掀起了一股地方創生的風潮與運動,苗栗最富在地特色的的【火旁】龍」活動,在大專院校師生聯合社區的努力下,也開始出現不一樣的新風貌!您可曾見過藉由牛皮環保材質及蜂巢結構的「【火旁】龍」設計?這項共創計畫的成果展演,不僅在新聞媒體大放異彩,也成了這群畢業生最美的共同記憶!一起來瞧瞧!

「哇~好酷的龍!」苗栗市元宵節民俗踩街活動中,一條從2公尺伸長到15公尺的伸縮「接龍」吸引眾人目光,這是國立聯合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的學生作品,獨特的蜂巢結構及環保材質令人驚豔!

負責「協助農村地方節慶活動的永續設計--以苗栗【火旁】龍慶典為例」這項共創計畫的洪偉肯老師說,國內工業設計系的課程主流,多以科技結合生活進行產品設計開發,「這幾年臺灣科技業景氣趨緩,我們系上幾位老師一起思考未來方向。從設計角度來看,農村場域與體驗經濟還是沙漠,許多事還沒有人做過。以工業設計系的專業與能量,可以發展更多創意,甚至成為一個槓桿,做出具有更大影響力與更高價值的貢獻。」

洄游風潮正夯,從在地找靈感

「我們系上同學非常獨立,只要是有興趣的事務就會主動出擊,這讓我也學習到:得幫忙找尋適合的方向,讓同學願意去嘗試,他們的爆發力就會很強!」洪老師提到,這幾年工設系同學參與洄游競賽風氣興盛,2018學年度甚至一班就有16位同學分成兩隊參加,除了同學熱忱投入農村議題,系上老師也相當鼓勵與支持。

為了將共創計畫與課程結合,洪老師表示,教學設計上必須在學期初就聚焦方向,「我們先辦工作坊請專家以及學長姐來分享,讓同學從在地問題去找靈感,例如有同學將科技化融入傳統節慶道具設計,也有同學提出在三義鐵道自行車中加入展演內容。只要找出創新模式就會慢慢演化,這些創意如果政府單位有興趣,未來都可以進一步優化執行。」

工業設計思維,打造環保接龍

2017年底,大四黃甜甜、黃郁絲等四位女同學主動提出畢業主題想要挑戰【火旁】龍製作。洪老師先和同學一起參訪老師傅的糊龍手藝,了解到客家【火旁】龍的特徵是龍頭短、捲尾及七彩身,再加入工業製程的邏輯進行設計。

習俗上【火旁】龍最後必須「化龍返天」(燒化),同學最初發想是以金紙製作,特地到竹南拜訪金紙廠,但發現纖維不符合下雨防潮及拉扯強度的需求,金紙亦無法達到所需的尺寸,經過不同紙材與磅數的測試後,最後一節一節的龍身是由雷射刀模切割的瓦愣紙版及牛皮紙以蜂巢結構組成,再以螺絲鎖上木板銜接,可以拆裝及改變長度,為符合環保理念,也將傳統【火旁】龍支架由鋁製改良為竹製,成為獨一無二的伸縮「接龍」。

爭取資源,參與元宵踩街

基於打造作品需要的成本高昂,洪老師決定向外界尋求資源。「如果只是把作品完成,而沒有發揮更大的槓桿與影響力,那就太可惜了!」他主動先向市公所提案獲得支持,再結合課程提出共創計畫。

公所邀請同學參加元宵踩街活動,洪老師說,「當下其實不確定同學們是否願意利用寒假時間來排練,沒想到一問大家都很有興趣!」有了經費的奧援,除了降低材料開發、製作加工與測試的成本壓力之外,包括同學寒假期間的排練、出場時間及交通與餐點費用,也都由計畫提供時薪津貼。洪老師強調,「很多人把好設計當成順便,但,我很在意這件事。如果同學用專業並花時間在做事,就應該有相應的工讀酬金,不該只是讓同學燃燒熱情。」

元宵踩街表演當天,有將近三十位同學共襄盛舉,成功凝聚了向心力,也成為全班的共同回憶。活動結束後,同學帶著接龍設計模組到大同國小傳承分享,希望未來有機會由大龍帶著小龍一起表演。

觸發媒介,創造轉變

從設計的視角切入農村,「在苗栗,許多未被滿足的需求,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洪老師認為,「工設系同學的能量,很適合協助找尋有趣的概念方向,並將未來願景透過視覺化模擬提案方式來提供討論。當一個種子、觸發一些媒介,導入政府力量,和地方一起提升與成長。」

經過這幾年洄游與共創計畫的經驗,洪老師也觀察到許多可以持續發展的想法,「像是協助農遊體驗建置網路預約系統、設計藍染體驗包及陶藝新體驗、建置藺編教學輔助系統、偏鄉動態站牌及公車旅遊體驗改造等。大學生有許多新鮮創意,如果我們製造出一些機會、持續去尋找下一個槓桿,一次做一點點,累積起來就會是很棒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