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於國內外的大學來說,無疑是難熬的一年。
這波疫情,不僅讓教學方法一夕改變,轉為線上教學,也衝擊大學的財政收入。在海外,包含哈佛大學、西北大學等名校都因學費和校友捐款等收入驟降,被迫讓教職員減薪。
疫情加速大學倒閉
大企業接管學校正變多
5月,哈佛大學更估計,未來兩年內,學校收入將減少1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60億元),之後不排除會祭出裁員計畫。
紐約大學斯史登商學院教授蓋洛威(Scott Galloway)5月中接受媒體採訪時預言,未來將有數百所的實體大學倒閉,同時,由於線上學習興起,將加速少數大型科技公司以資助或合資方式進入大學經營,改變教學內容,進一步壟斷高等教育。
這代表,無論之後企業會如何接管學校,都將顛覆高教體系,改變傳統面貌。
■School 42/法國
創辦人:法國電信集團Free創辦人尼爾
特色:
・沒有教科書和老師,學生透過任務闖關晉級上課
・平均每年近8萬人申請,錄取900人,錄取率僅1%
■Ad Astra/美國
創辦人: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
特色:
・不教音樂和體育,專注數理領域
・用專案式教學法,老師拋出問題,引導學生研究做實驗
■雲谷學校/中國
創辦人: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
從幼稚園到高中,強調個人化教學,仿高教推出導師制和學院制度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台灣
創辦人: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
特色:
・前身興國管理學院
・在學期間考取9張金融證照、多益750分以上,將優先推薦就業
■敏實科技大學/台灣
創辦人:敏實集團總裁 秦榮華
特色:
・前身為大華科大
・由敏實打造課程,學生有員工編號,畢業後即就業
整理:李雅筑
在台灣,即便疫情趨於穩定,但2020年也越來越多學校面臨巨大威脅。原因是,疫情來襲,原先企業資助將大幅縮水;再者,因應少子化危機,教育部將在年底前推動新版的私校退場條例,預計退場的程序和「力道」將加深,原本就經營困難的學校,已面臨生存之戰。
根據教育部的最新統計,大專校院學生數為124萬人,推估在113學年度,將跌破100萬人。在少子化大浪下,108學年因註冊率連兩年低於6成、學生數未滿3千人,而被教育部列入預警或專案輔導的私校,就有6所。
這也不難想像,日前華梵大學推出「學生免費念大學」的招生策略,就是為了先保註冊率,成為全台第一所免費大學。
一名不願具名的老師透露:「不僅是後段班學校在找新出路,就連辦學和註冊率都名列前茅的學校,董事會也四處找『買家』,就是想在高點時盡快脫手!」
學用落差,一直是台灣高等教育的癥結,董事會、經營者換血,正好也提供企業辦學的舞台。但企業辦學並非萬靈丹,在台灣,就有評價兩極的案例。
為了打造未來所需人才,國內外有不少企業辦學的案例,例如長庚大學、元智大學等,都是企業辦學的知名學校,頗受好評。
不過,這幾年包含亞太創意技術學院、台灣觀光學院等學校,都因企業在入主學校的過程中,引爆爭奪校產、無故解聘師資、或學生受教權受損等爭議,讓企業辦學蒙上一層灰,讓社會大眾極度不信任。
事實上,企業興學的好處是讓學校的資金無虞,再加上能快速連結業界資源,引進業界的師資,學生被形塑成業界的客製化人才,這讓就業管道更暢通,吸引不少學生捨棄傳統名校來就讀。
比如,5年前中信金控資助成立的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就有不少學測70級分以上、相當於能考上台灣大學的學生就讀。2019年首批大學畢業生,就業媒合率百分之百,多數進入中信金工作,其中不乏有人應徵上儲備幹部(MA)職位,年薪百萬元起跳。
不過現實是,企業辦學並不容易,除了教育良心,還得考驗企業對於校務管理的尺度拿捏。
企業辦學目的,無非是為了培養自家人才,若是站在企業家的角度,員工表現和KPI是一切,可對員工進行考核,不過,大學有經營自主權,教師也有教師法保障,並不能任意評鑑或解雇教師,得交付教評會等程序決議,對此,企業得懂得找平衡點。
此外,若是企業以入主的方式來辦學,在大張旗鼓改革之前,得留意現有師生的權益和發展,進行妥善的安置,這需要花時間取得多方的共識。 對此,年營收近新台幣600億元、全球汽車零組件百大供應商敏實集團,有深刻體悟。
敏實總裁旁聽驚覺
老師還在教20年前趨勢
兩年前,該集團入主面臨倒閉危機的大華科技大學,成為台灣近年最知名的百億企業辦學案例。2020年8月,它將更名為敏實科技大學,開設智慧製造、智慧車輛和餐飲管理科系,與集團發展方向對接。
每一年,敏實投注上億元資金,將學校打造為職前訓練所,當新生在2020年9月入學後,即可獲得學號和員工編號,是台灣的大學首例。
教室裡,不僅有敏實的電動車可操作,大四時,還有機會到敏實集團與友好企業實習,包括:技嘉科技、神通電腦、富士康科技等公司。
「台灣目前的高等教育和技職教育,完全沒用,比中國還糟糕!大陸的技職教育都是跟職場結合、設備又先進,我想用這所學校來打造未來人才。」敏實集團總裁秦榮華說。但他沒想到的是,辦學遠比企業經營還費工。
起初,為了打破學校對財團入主的戒心,他勤跑第一線,常常一下飛機就直奔學校。「我第一天到這個學校,跟7、80個教職員和老師開會,我問他們,要不要讓孩子來這所學校念書?結果沒人舉手……。」他說,學校老師經常抱怨學生素質差、很難教,但問題是,老師的素質夠好嗎?
他親自旁聽老師上課,發現不少老師還在教20年前的產業趨勢,他二話不說將老師送到敏實在中國的工廠見習,讓他們了解最新技術和人才需求。
「以前我們都要猜學生畢業要去哪裡,去判斷趨勢,現在企業進來,教學方向很明確。」該校智慧車輛與能源系主任曾慶祺坦言,他和敏實的主管不斷修正課程內容,沒有學過電動車的他,如今得一切重來。
下一步,面對老師的優劣汰換,秦榮華祭出軟硬兼施的策略。「軟的是引導老師不斷學習;硬的就是,程度跟不上的老師,好聚好散,讓他告老還鄉,給優退方案。」
據了解,這過程引發一些老師的不滿,認為該集團手法強硬,但秦榮華認為,唯有老師願意改變、能跟上新的辦學計畫,學校經營才有可能起死回生。為了降低教師的疑慮,他甚至開放企業的職缺,讓老師轉職成為集團員工。
入主後綁手綁腳
跟主管機關磨合定成敗
兩年來的整頓,他每週和學校開會。不少教育界人士提醒,若是企業界「過度關心」學校狀況,這是游走在干預校務的灰色地帶,得懂得拿捏分寸。
但秦榮華認為,企業文化也得注入學校經營,他期待的是跟師生搏感情、成為一家人,「如果不是因為疫情,我肯定是跟老師每天住在一起的,早上帶著他們去跑步。」
但他也坦言,與主管機關的磨合,最難適應。他說,公司事務他說了算,但如今辦學,「很多事情綁手綁腳!」比如,他就曾經構思讓學生遷移到台北上課,結果因不符現有教育法規,被主管機關回絕。
敏實辦學的磨合過程,也是企業透過入主學校,得學習的課題。此外,啟動招生後,考驗才正要開始,這也端看企業為了辦學,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比如,為了鞏固招生成績,是否願意祭出獎學金?老師的專業能力若無法跟上辦學計畫,是否願意再提供更多進修方案?這對於企業來說,都是資源分配上的兩難抉擇。
「企業辦學或接手學校不是壞事,但爭議多,未來只會越來越難,因為各種條件來看,企業接手的誘因不多,學校端的師生處置,也很難讓所有人滿意。」全國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觀察。
企業接手學校這一途,還有許多難關要過。面對即將掀起的大學倒閉風潮,目前國內外都再掀起論戰,企業固然能幫學校度過難關,但這當中,也得留意企業的辦學策略和價值信念,因為這攸關的不僅是學校生存議題,也影響未來將培養出怎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