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所台灣頂尖大學校長新舊交替,如已走馬上任的清華大學高為元、政治大學李蔡彥等人,以及將於10月初出爐的台大新校長,他們共同的特質之一,且為必備能耐是募款力。

8月1日,教育部舉行國立大學新任校長交接典禮。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李蔡彥,因為他是政大首位理工背景出身的校長,從5月遴選成功後,到8月1日宣布新任主管交接,團隊組建陣容一字擺開,即可看出他早已於上任前進入備戰狀態。

他說服同為校長遴選對手、商學院院長蔡維奇為副校長。「希望借重蔡維奇副校長的專長,協助募款的開拓。據校長遴選委員透露,『募款力』是每位參加遴選校長必問題!」政大主任秘書陳百齡說明。

如今,募款力已成為高校領導團隊的「標準配備」。

高教資源縮水、經營成本增

宜蘭大學校長吳柏青說,6年前上任時他一頭黑髮,而今日已白髮蒼蒼。只因少子化生額變少、高教資源緊縮、加上成本上升,都成了校長募款推進器,更是壓力源,「基本工資6年漲了約25%,今年電費比去年漲了15%,但資源卻是在減少中……。」

募款能力牽動教師調薪、學校發展。擁有較多政府補助的頂尖大學,尚須自籌經費,更不要說一般大學,每位校長都必須變成CEO,擔起學校的經營責任。

就連資源相對較多的台灣大學,現任校長管中閔也卯足全力募款。台大財務長廖珮真在校務會議上就表示,近3年台大來自募款、捐款的金額年均約5億3,600萬元,較2018年成長155%。

大學拚募款維持競爭力 台大1年衝上逾6億
(圖表製作者:黃亞琪)

為什麼有的校長很會募款,訣竅為何?學界公認「募款王」,當屬清華大學前校長賀陳弘。點進清大網站,翻閱每年年度決算書,在他8年多任內,共募得近59億元,其中最大筆捐款用於清華發展醫學教育及跨領域創新,是一筆達20億元的醫學發展基金。

這位無論忙到再晚,都會當天回覆Line訊息的校長,他怎麼辦到的?

首先,在態度上,「校長CEO」要具備業務員腰軟、嘴笑的特長,較容易拉攏企業人脈網絡,鎖定單一且大筆募款目標。

其次,與時俱進,推動議題式捐款,如清大理工擅長的半導體產業;目前正夯的ESG議題,在將來也能成為永續議題的募款方向。

接著,就是將散客養成會員。向知名企業各個擊破的募款法金額雖大,但對象有限、各校還彼此競爭。清大以聚沙成塔方式開拓財源,利用各種「週年慶」類似活動或餐敘請校友回娘家,聯繫感情還順帶募款。該方式雖行之有年,但增加頻率與次數,以提升定期定額的捐助,涓滴成河。

此外,還要利用社群力,將觸角伸向海外校友及研究生或校友會,強化黏性。後兩者款項用途多偏向學生獎助學金使用,吸引多元學生入學。

募到款項後,也要靈活投資運用,用錢滾錢,穩定長期財源。例如賀陳弘成立校務永續基金,最開始規模僅1億5,000萬元,目前已成長到22億元,年均投資報酬率約6.84%,去年就為清華校務基金賺進2億元,相當於可為學校研究發展能量增加約50%的經費(編按:根據學校決算書,政府補助研發費用約4億元。)「當捐贈者看得到自己的捐款運用,就願意長期經營與學校的關係,」他剖析。

那麼,當校長變募款王,對學校是正面或負面?國外案例顯示,這股壓力會帶動正向循環。不同於台灣,政府補助和學雜費就占收入來源5成到7成,多數美國頂尖大學主要收入來自校友或企業捐贈基金(Endowment)。

根據華崴國際創投資料顯示,美國約超過7百所公私立大學設有捐贈基金,中位數規模約1億4,0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42億元),前10名大學的校務基金規模都在新台幣3,000億元以上,甚至還成立專門單位管理。其中規模最大當屬哈佛大學,在2020年疫情期間約達新台幣1兆2,000億元,創該校歷史高點。

而如頂尖知名公立名校柏克萊大學,其基金也有新台幣1,500億元。基金除了保障財務穩定性,其所孳生的利息又能養胖本金,如此一來,大學競爭力才能長期發展,而非「寄生」於不定時的政府補助。

學校經營優劣與捐贈資金連動,經營團隊更會戰戰兢兢,這也是常春藤盟校一直是全球首選的原因;當大學校長將募款力變經營動力,亦將帶動學校競爭力長期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