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越南,妳給的善意超乎預期
看著媒體對越南的標籤化,作為記者心裡並非沒想法,但「共犯結構」的生存之道就是對此存而不論,直到發現越生給了一個可把握的洗白機會。這本來會是一篇單純由訪問而寫的稿子,但在訪問留台越生對外界標籤化的感受過程中,受訪者沒有展現出原本所期待的答案與情緒,於是最具新聞張力的部分變成是自己思考迷航而得的修正。
「妳是嫁過來的嗎,有幾個小孩了?有越南人來台灣念書的喔?」25歲的留台越生阮清玄去年剛從台灣回到越南,她講述自己在台求學期間屢屢被誤會是「人妻」與「孩子的媽」時,語調聽來沒有太多起伏。她心裡對此曾有不快與困惑,但她試著了解成因。「我一邊念書一邊在桃園打工賣牛肉麵,那邊很多外籍配偶,我才知道原來客人會問我那些問題是有原因的,而非故意冒犯或開我玩笑。」
開發中國家的人不知為何相對早熟與世故,河內街頭賣法國麵包的小販,許多人不過20幾歲,小孩就也跟著出來做生意,或許是這樣的境遇讓他們提早洞悉人性,練就一身把別人的耳語當灰塵拍去的能力。
台越兩地歷經多年交流,民間往來從早期的越籍配偶與勞工擴大至各行業、各樣態,越籍學生是新興群體,近3年成長330%。據統計,2019年共有1萬7421名越生在台就讀,越南成了僅次於中國大陸的台灣境外學生來源地。即使今年受COVID-19疫情衝擊,赴台的學位生人數目前看來也與去年相若,並未減少太多。因為越南人的價值觀和許多華人一樣,都希望並相信能透過教育翻轉自身命運。
河內一家專做赴台留學的代辦公司現在就有來自越南各省共計100名左右的學生來寄宿、加強中文。這批不到20歲的年輕人在課堂上侃侃而談「赴台求學夢」,大多是想學中文與信任台灣的高等教育品質對自己的培力。
業者阮氏芳鶯本身是留台越生,她分析,留台越生出路比較開闊,除留在台灣工作,回到越南也因熟諳中文而較能順利進到台灣企業上班;此外,由於台灣人很會做生意,很多越生藉由打工學到開店當老闆的能力。
例如,阮清玄和她先生阮德良都是留台越生,和許多越生學長姊一樣,在台灣念書時,都需要打工支付學費,在「社會大學」的進修讓他們練就好手藝,兩人返國後在河內開雞排店,還賣台式早餐,有吃得到蔥花的蛋餅。
隨著越南經濟起飛,據統計,過去10年中,每年有逾10萬名越南人出國留學,在許多留學市場的學生數排名前10。越南商業論壇(VBF)估計,越南人出國留學花費每年加總共近30億美元(約新台幣870億元)。
生源就是財源,於是世界各國對爭取越南學生都很積極,但越生回到母國後如何傳遞與重塑留學國家的形象,才是最珍貴的無形資產,特別是他們與以往的越籍勞工、配偶相較,更具社會流動能力。派駐越南首都河內,遇見留台越生的機率不算太低,他們可能會在你買東西因語言障礙無法與店家溝通時站出來;至於外出採訪,若受到身居秘書職務者的特別厚待,事後常會發現他們都曾赴台求學。
「來自台灣」成了生活變得容易的通關密語,這是派駐越南前未曾預料到的,越生普遍對台灣懷抱好感,各種不甚友善的標籤、刻板印象都淪為採訪過程的笑談,再回首已輕飄飄,取而代之的是台灣形象在越南的重塑與再現。
對越生來說,台灣充滿人情味、大眾運輸系統方便、是先進與進步的求學地,離家的2小時飛行距離宛如從北越飛南越,留學費用不高,還可半工半讀減輕家中負擔,台灣警察與越南尤其不同,為民服務不求報酬。
一名在台企擔任特助的留台越生回憶,當年不知道忠孝西路台北車站前禁行機車,騎著機車卡在車陣裡動彈不得,多虧警察開道解圍。阮清玄也說,身邊越生最愛的就是台灣警察,「很禮貌、很熱情、有問必答」。
至於越生最常被台灣人問的問題包括「越南人有那麼白的喔」、「你們都吃狗肉嗎」、「越南男生是不是都很會打架」、「越南已經統一了嗎」,當身處越南有機會均質地接觸當地人後,這些話意外有喜劇的疏離感。只是儘管看似不以為意,卻也都留在記憶裡。拿來當笑話講的轉化,似一粒灰經長時間吹拂後從心上漸漸落到褲擺,拍拍後又能繼續前行;於是只盼不被當笑話、不做一粒微渺的塵埃。
責任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