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跟一個朋友喝了杯咖啡。她是一位母親,有一對青春期的雙胞胎兒子。她悲憤的抱怨孩子們是怎樣著迷於最新的科技壞蛋,這簡直讓他們變了一個人!

這個壞蛋是一款線上遊戲《要塞英雄》。「他們欲罷不能!」她跟我說道,她相信是這款遊戲讓人上癮,而她的孩子們都是癮君子。為了讓他們放下遊戲去做功課,每天晚上都要跟他們吵架,她快氣死了,問我該怎麼辦才好。

先聆聽、後引導,讓孩子思考行為後果

我的建議裡頭包含了一些跟傳統觀念不符的作法。

首先,我建議她去跟兒子們談談,聽他們說說就好,不要去批評他們。可以提出的問題包含這些:跟上學校進度跟他們的價值觀相符嗎?他們知道為什麼會要求他們做功課嗎?不做作業,後續的影響會是什麼?對於這些後續的影響,無論是短期的和長期的,他們都覺得沒關係嗎?

如果他們不同意學校課業對他們而言很重要,強迫他們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也只是徒增壓迫,滋生怨恨。

「但如果我不在後面逼著我的孩子,他們就會被當。」她抗議道。

「那又如何?」我問她,「如果他們讀書的唯一原因就是讓妳少煩他們,他們上大學之後或開始工作之後,妳不在身邊,他們會怎麼做?或許他們需要知道失敗是什麼感覺,早一點比之後在未來才發生來得好。」

我建議她,青少年一般來說已經有能力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時間了,如果這意謂考試不及格,那就這樣吧。壓迫可能是個急救方案,但絕對不是個可以根治的療法。

從「不行」到「還不行」,培養孩子的時間自主能力

接下來,我提議她去要求他們自己提出要在各項活動上花費多少的時間,像是讀書、跟家人或是朋友相處、或是玩《要塞英雄》。

我警告她,她有可能會不喜歡孩子們的回答,但是認可他們的回應是很重要的。這裡的目標是要教他們有意識且小心的使用自己的時間,把要進行重要活動的時間在每週行事曆上預定下來。

記住,他們的行事曆需要每週評估和調整,好確保他們使用的時間是用來實踐他們的價值。

舉例來說,在事先分配好的時間內去玩《要塞英雄》,這是沒問題的。用一個時間箱式的行事曆,把使用數位裝置的時間規劃進去,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知道,他們會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建議她改變一下針對科技所做的家庭對話的語境和情況——不再是她大吼著「不行」,改成教導孩子們去告訴自己「還不行」。

「賦權給孩子,讓他們擁有自主權,可以掌控自己的時間,這是一份天大的禮物,就算他們偶爾會失敗,但失敗也是學習的過程。」

不只限制螢幕時間,更要創造面對面互動機會

最後,我建議她要保障孩子們有足夠的時間玩耍,跟朋友一起和跟父母一起,兩者都要。她的2個兒子用《要塞英雄》來跟哥兒們相處,但是,線下的生活中,如果沒有一個替代方案,他們就會一直在線上玩樂。

如果我們想要孩子們在線下可以滿足歸屬感的需求,他們就需要時間,在學校以外的地方建立面對面的友誼。

這種關係裡面不應該有來自教練、老師和家長的壓力,去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不幸的是,如果沒有刻意安排的話,現在一般的小孩經常會沒有玩耍的時間。

有意識的家長可以刻意在孩子們每週的行事曆上騰出時間,無論他們年紀多大或是多小,都要重新替孩子們找回玩耍的時間。

家長們還可以去找找看,有沒有其他家長也能夠理解自由玩樂有多重要,並且定期聚會,讓孩子們可以聚在一起,就像你會訂個時間去公園慢跑,或是訂個時間在車庫辦一場即興演奏一樣。

研究一面倒的支持,自由玩耍的時間對於孩子們的專注力以及社交互動能力的發展非常重要。有鑑於此,自由玩耍可以說得上是他們最重要的課外活動了。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專注力協定【暢銷新裝版】

書籍簡介

《專注力協定:史丹佛教授教你消除逃避心理,自然而然變專注【暢銷新裝版】》

作者:尼爾·艾歐(Nir Eyal)、李茱莉(Julie Li)
譯者:陳映竹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5/01/07

作者簡介

尼爾·艾歐(Nir Eyal)

曾任教於史丹佛商學研究所、哈索普拉特納設計學院,教授行為設計。同時也是暢銷書《鉤癮效應》作者,該書榮登《華爾街日報》暢銷排行榜,超過18種語言譯本,並榮獲權威商業書評網800 CEO Read「年度行銷書籍」的殊榮。

他寫作、當顧問,也在NirAndFar.com上針對心理學、科技與商業等複合議題發表文章。其文章曾刊載於《哈佛商業評論》、《亞特蘭報》、《時代雜誌》、《週刊報導》、《Inc.》、《今日心理學》等媒體。

李茱莉(Julie Li)

與尼爾.艾歐共同創立NirAndFar.com,她在網站上替全球的閱聽人帶來與時間管理、行為設計以及消費者心理學相關的最新見解。茱莉先前也曾共同創辦兩家新創公司,並協助兩家公司成功被收購。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