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創辦人,你聽過最糟的建議是什麼?」3月初,在開放式小會議廳裡,台下一位棕皮膚、黑色長鬈髮的年輕女性舉起手,以母語者的道地英文,對台灣區塊鏈新創門戶科技共同創辦人顏維佐發問。
短短20分鐘的問答環節,從公司經營到技術細節,台下犀利的提問此起彼落,幾乎要讓台上的簡報者難以招架。
另一位一頭黑髮、身著筆挺襯衫的亞洲男性則質疑,「區塊鏈上,是否有不該出現的資訊?」最後他乾脆走上台,秀出簡報,報告起自己的區塊鏈事業提案。
這裡並非矽谷,而是台北信義區AppWorks之初加速器的辦公室。現場氣氛的緊繃程度,有如新創募資的淘汰賽,只是台下20多位「投資人」各個臉龐青澀,全是來自全球各地、美國密涅瓦大學(Minerva University,以下簡稱密涅瓦)的大四學生。
遍訪全球,盼跳出美國思維
看中台灣文化、政治特殊性
該校2021學年度錄取率僅約1%,比哈佛大學4%、史丹佛大學的3.9%錄取率還低,集結全球青年菁英捨棄常春藤名校前來就讀。那名奮勇上台的學生來自香港,「學生自己要求要Pitch(提案),本來沒有這個環節,」一旁的密涅瓦台北城市總監徐芳筠告訴商周記者。
整個台北,就是密涅瓦的校園,也是所有大四學生,在畢業前固定造訪的最後一站。
「台北既有華人文化,又是科技業的樞紐,同時治安良好,」現任校長麥吉(Mike Magee)接受商周專訪指出,尤其台灣在地緣政治的關鍵角色,讓密涅瓦從2016年起選定台北,希望帶給學生豐富的「文化衝擊」。
它,是財經媒體《富比世》描繪的「未來大學」,更是串流平台龍頭網飛(Netflix)創辦人哈斯汀(Reed Hastings)口中「未來全球領導者孵化所」。
從2014年招生開始,它就採取全線上教學,在疫情中證明虛擬教室的彈性與韌性。它讓學生走出大美國思維,4年內從北半球的韓國首爾,到南半球的阿根廷布宜諾艾利斯,待遍全球7個城市。對全球地緣政治的意識,更顯高瞻遠矚。
合作在地企業、專家出考題
創業家校友12%超越史丹佛
而比起哈佛等傳統名校,密涅瓦創辦人尼爾森(Ben Nelson)打破科系藩籬,強調跨領域學習,只為鎖定一個教育目標——孕育「創業家精神」。
「學生真正需要的,是離開學校後的終身學習,」麥吉解釋,在AI席捲全球的時代,比起堆砌知識,更需要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才可能改變世界。「再沒有任何地方,會比企業出現的問題更多。」
但比起金融中心倫敦、或是歐洲新創據點柏林,地狹人稠的台北,要如何成為培育創業精神的搖籃?
第1步,也是最直接的一步,便是找上台灣當地企業合作專案。近2年的合作對象,除了新創代表AppWorks外,也包括照片拼貼App PicCollage拼貼趣、社會創新孵化器Impact Hub Taipei、女力媒體女人迷等,橫跨科技與人文領域。
這些企業都是密涅瓦的城市夥伴(Civic Partner),也符合學校設定的6個重點領域,包括環境永續、地緣政治、健康福祉等。企業也會「出作業」給學生,要求他們幫忙解決在地問題。
例如配合學生興趣,具有永續專業的建築師邱柏文,就成了在地的出題老師,他曾替台鐵改造鳴日號觀光列車,在2020年贏得日本優良設計獎。他的考題是要求學生,協助提高台灣建築設計界的永續意識。
最終,3位分別主修藝術、自然科學和商業的學生,決定辦一個駭客松活動,直接邀請建築公司發想永續解方。最終4家公司參與,真的討論出一種屋頂上的玻璃建材,有機會減少建材的浪費。
他們要解決的,都是當地企業急欲解決的問題,沒有該怎麼做的標準答案,有些甚至不知從何下手。但在陌生環境中不斷練習下,不但培養出他們面對難題的勇氣,也激發了創新思維。
目前,該校校友有12%自行創業,高比率足以傲視創業家搖籃史丹佛大學等名校。
「每位創業家都有解決方案,但現實中,有文化、政治、官僚因素。唯有知道如何說服人們、排除政策中的阻礙,解方才有用。」麥吉舉例,雖然靠科學家發明疫苗,但只有突破了政治、經濟等外圍問題,才能真正推行到全世界。這是問題解決,也是創業精神的極致發揮。
第2步,是讓台北成為學生批判思考的實驗場。
密涅瓦一個不能忽略的特色,就是全程線上授課。雖然一天只有2堂課,但只有主動討論,而非被動聽取教授講課,學生必須密集發言討論,甚至連寫筆記的餘裕都沒有。過程會全程錄影,做為老師回饋、評分的依據。
「我會逼自己早上7點起來念書,每天念書的時間超過10小時,有一陣子其實滿孤僻的,」出身台灣的大四學生邱如韻說,「它是一個強迫你一定要適應的學校。」遊走7個城市,與其說是跨文化冒險,更像是極端高壓的密集行程。
而異文化的衝擊,讓學生有機會練習換位思考,以分析批判的角度,重新檢視自己的原生文化,更了解彼此的異同。
大四學生來台前,須先閱讀《台灣文化指南》,內容包括指示學生,盡量不要在商務會議中打斷資深管理人員講話等,目的是讓學生尊重在地文化。
Impact Hub Taipei為了讓學生更了解台灣遠洋漁業的問題,便要求學生現場角色扮演,分飾東南亞移工漁民、非營利組織和台灣政府,就非法捕撈、外籍漁工人權等問題,直接開始辯論。
顛覆名校「白、富」傳統
融入異文化培養謙虛、獨立
密涅瓦創立當時,便有著顛覆美國名校,多以白人、富裕層為主體的慣例。因此它重視各種層面的文化多元性,不只一屆學生背景逾50個國家,更要求學生直接接觸異文化,培養真正的全球觀。
而第3步,也是最意想不到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台北學「謙虛」。
尼爾森取消實體校園,初衷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面對現實。暴露在異文化中,能讓學生藉此意識到,「自己一直是少數,因此感到謙虛,不會忘記去做對社會有益的事。」
來自羅馬尼亞的學生安德烈雅(Andreea Bucescu)就把自己在台北的一天拍成短片。必須在停留的四個月內,快速適應陌生語言和文化,同時擠出時間探索台北、完成城市專案作業;並處理下一站城市的機票與簽證。
「我要怎麼利用時間?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我要怎樣創造高參與度的體驗,保持我對世界的興奮感?」巴基斯坦裔的大三學生米莎爾(Mishaal Lakhani),已經把自我詰問的習慣,自動融入腦袋的思考迴路。
「這是密涅瓦設計出來的獨立,」目前在矽谷群眾募資Wefunder工作的台灣校友艾瑞克指出,4年來的批判思考訓練,讓他趁著疫情工作空窗期,放膽自我探索對未來的想像。
今年初,哈斯汀看好密涅瓦代表的未來性,捐贈2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6億元),讓該校能在未來10年提供更多獎學金,將1個學年的學生總數,較目前再增加2.5倍。
「除了密涅瓦,這些學生永遠不會在世界任何地方相遇,」麥吉曾向教育新聞網站The PIE News表示,「我們將他們聚在一起,培養為利他的領導者、懂合作的問題解決者和創業家。」密涅瓦證明了,只要思維與做法對了,台北也有能耐成為新一代國際人才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