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共創》推手:國立屏東大學行銷與流通系 助理教授/郭子弘
距離屏東市區約20分鐘車程的內埔東片村,面臨人口老化,為了解決老人及弱勢家庭照護問題,八家友善耕作農場聯手成立社會企業,用六色寶石代表六種顏色的水果,共同行銷、推廣在地農產及其加工品,以合作取代競爭,落實六級化產業目標,吸引農二代回流,銷售額的5%回饋社區,成為屏東平原最閃亮的一顆寶石。一起來瞧瞧屏東大學行銷與流通系陳子弘老師的創新教學!

從屏東市區沿著臺一線開進內埔鄉,一棵棵高聳的檳榔樹矗立在道路兩旁,轉進鄉間小路,檳榔樹漸漸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叢叢矮矮的果樹,結著火龍果、蓮霧等,這裡是內埔東片村,也就是最近社會企業圈內話題很夯、臺灣第一個自發性農村型社會企業範例--「東片寶石村品牌建立與推廣計畫」。

社區高度共識,社企成型

「推動農村成立社會企業,選擇『對』的場域很重要。」從創投圈轉入學界的國立屏東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郭子弘老師,身兼創新育成中心主任,輔導創業經驗豐富,近年來把重心放在社會企業的推動,希望能借助農村型的社會企業,來解決農村問題(產銷通路、行銷推廣、老人照護、青農返鄉)。「人」是農村社會企業永續經營的最大問題,當他來到東片村參與社區發展會議時,被村民的團結深深感動:「這裡的社區活動中心是前前任村長、村民主動捐獻蓋成的,大家對村子未來發展有一定的共識和期許,光這一點就和很多社區不同。」

「我們在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做社區營造,也上過農村再生的課程,但一直到認識郭老師,才了解原來還有『社會企業』這個概念。」東片寶石村執行長黃日禓是這個計畫的發起者之一,在沒有導入「社會企業」概念前,就已經和鄰近幾家理念相同的農場合作,本來想將銷售額的25%當做關懷社區、照顧老人的經費:「那時候沒有營銷管理、行銷概念,銷售狀況也無法掌握。」成立社企後,各家農場以雙品牌方式運作,預先避免部分社企面臨的提高售價問題。

共創新思維,優化行銷策略

社會企業的兩大主軸分別為社會關懷和企業獲利,缺一不可,於是郭老師透過「門市營運管理」及「顧客關係管理」兩門課,讓學生從無到有實際參與寶石村運作,從H5的影片製作、POP海報設計、網路社群的行銷到傳統市場叫賣,實踐課程所學的所有實體與虛擬通路的販售技巧。正在製作畢業專題的李鴻生說,這個計畫完全顛覆他過去對於銷售模式的認知。

「我一直以為電商是未來趨勢,但深入了解後才知道,實體販售對於生鮮這一類基本民生消費品的重要性。」跟著農場到傳統市場叫賣,李鴻生透過自己的雙眼觀察,才發現大部分消費者,對於這一類產品的消費習慣是「眼見為憑」,「摸得到」往往更能帶動消費者購買意願,所以不論是實體店面、企業展售或網路銷售都必須下足功夫,才能提昇整體銷售成績。

學生有了基本銷售概念後,郭老師在下半年則進一步針對社會企業公司成長策略、發展六級化產業及網路行銷、體驗行銷等開設相關課程,優化八家農場現有的包裝及行銷策略。經營川永生技農場十幾年、栽種諾麗果和桑葚的「東片寶石村」董事長徐榮銘表示,要打造一個有機的生態農場,這些透過計畫導入的觀念和人才非常重要,為了擴大影響力,他們還成立讀書會,由各農場主擔任講師,分享這些經由共創學習到的新技術與觀念。

農二代回流,轉型生力軍

過去擔任廚師的黃羽民,笑說自己是被有「火龍果教母」美稱的媽媽劉雪霞騙回來的:「很多人都說當農夫年收一、兩百萬不是問題,好過幫別人打工。」然而放下菜刀、拿起鋤頭後才發現,要學的課題、解決的問題很多,而「人力」一直是大問題,加入計畫後,由於八個農場種植不同作物,產期也不盡相同,農忙時大家可以互相調派人力,假日也可以輪流到全臺各地展銷,因此感受到品牌的力量與聯合行銷的好處。

同樣是農二代的徐苑芝,大學主修公共行政,從地方創生的方向規劃了銷售列車,除了邀請鄰近其他村莊加入之外,從消費者需求面思考,引進外部資源,結合不同產業鏈,置入寶石村產品,例如邀請烘焙大師李宜融合作,研發將寶石村各合作農場的果干融入烘焙又兼具美味的方法。

過去多年來擔任計畫評審的經驗,郭老師深深了解社區的問題很多,無法單單依賴計畫案解決,希望透過社會企業模式處理農場問題,以企業營運的方式來建立透明的分潤和回饋機制,擴大居民參與,讓農場來解決社區問題,才是社區永續的良方。

● 如欲進一步瞭解更多農村實踐的精彩訊息,歡迎至【大專院校農村實踐校園共創計畫】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