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共創》推手: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 副教授 /鄧宗聖
這是一堂沒有學分、也沒有工讀費的課,卻吸引了好多學生加入,也許就是這種「做中玩、玩中學」的教學模式,一下子就收服農村長輩們的心,認真抄筆記、拿起手機練習拍片,做個「農夫導演」…這群像朋友一樣的師生互動關係,由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鄧宗聖老師設計的創新教學,真的很不一樣,來瞧瞧!

「讓我的農地就像公園草皮,我每天在公園裡面,踏著綠色地毯在工作。」由學生操刀的影片中,主角金滿姨頭戴紫色寬帽、面罩,穿上同色系的農事圍裙、腳踩雨靴,全副武裝拿著小型割草機在果園中穿梭,隨著高速旋轉的刀片滑過每一個角落,原本高矮不一的小草落地成了菁肥,整齊的青草地彷彿一片綠毯,看了讓人不由自主地心情大好,想來場夏日野餐會。

農場變身天然科普教室

這片土地,曾種過滿滿的檳榔樹,提供金滿姨一家溫飽,但健康意識抬頭後,大家愈來愈重視口腔癌的威脅,她開始思考人和自然、土地的關係,這樣的素材,非常適合製作紀錄片,但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主任鄧宗聖總覺得還有更多可能,於是他帶著「放課農創空間推動計畫」來到屏東縣新埤鄉。

「科普傳播」是個很新的學門,鄧老師在課程安排上,總是思考著如何將「科學」與「傳播」結合在一起,對他來說,農場就是一個絕佳場域,「這群農夫不會用科學語言,但運用的老祖宗智慧,累積的耕種經驗都是科學。」這裡是最天然的教室,農夫們則是最好的生活科學老師。

農夫導演說故事

大三的詹宗翰是這部農夫導演「金滿姨篇」的導演,他最初想拍的就是金滿姨從種植檳榔到改種果樹的心情轉換,但鄧老師給了他另外的方向,「你要不要試著抬頭或低頭看看?也許有更好的素材!」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去觀察各個面相,和金滿姨聊天,向她學習農業科學知識,和團隊中的其他同學討論、修正,一路尋找到「草生栽培」這個主題,才有了整支影片完整的輪廓。

金滿姨在這支影片中,娓娓道出「草生栽培」與慣行農法對土地、作物造成的影響,清楚傳達自己的理念與堅持,透過她那溫暖而堅定的旁白,不但傳達了很多科普概念,也增加了說服力。然而在這個共創計畫中,不只是幫農夫們記錄農事生活,更重要的是讓農夫們學會簡單的影片拍攝、製作技巧,好讓他們在未來可以透過鏡頭說自己的故事,不論是用來行銷自己的果園,或幫助其他新農解決面臨的瓶頸,都會是很好的工具。

引導取代教導

「這是一種雙向的正面影響,因為要當老師教學,孩子們無形中會鞭策自己、強化自己在敘事手法、傳播技巧等專業能力。」鄧老師從未對這群學生設限,只以引導者的角色,在旁陪著他們成長,而這群學生拍著拍著也有了成立社會企業的念頭,認真考慮創業的可能性。

身為農三代的詹宗翰從來沒想過要返家務農,但是這個計畫改變了他的想法,除了想把草生栽培的觀念帶給家人,他還想利用自己的專長幫助有理想的農夫們進行系統化傳播,所以找了同班的陳浩偉和碩二的李昆翰,希望用社會企業的方式,以拍片教學切入農業領域,讓每個農夫都成為導演。

培養探索的能力

這次計畫的另一部分是和大寮的肉肉栽培研究所合作,對象則以華語文教學老師和碩士專班的國中小教師為主,鄧老師同樣將農場變成天然教室,邀請農場主人張簡駿赫以導覽的方式,一起帶著這群老師們尋找元素,製作跟自己教學領域相關的教案或教具。

實際走過一圈,這群老師們才赫然發現農場處處都是寶,設計一個闖關遊戲,可以完整融入十二年國教跨領域教學的概念,例如要學生以各種方式表達農場有多大、調製仙人掌冰、限定時間內製作園區動、植物介紹板、利用材料做成濾水器將髒水變乾淨等,還有理化老師從農場中發現艾草超好用,加了黑糖變成草生栽培的天然防蟲噴劑,煮過的艾草變身蚊香,這些都是未來可以落實在教學的發現。

「學習不要被課程綁住,而是要創造一個可以學習的探索空間。」鄧老師說,這是共創教學很大的宗旨,這個空間連結了學生和農場主人,讓他們利用空間的物件、彼此的對話,創造人與人的故事。

● 如欲進一步瞭解更多農村實踐的精彩訊息,歡迎至【大專院校農村實踐校園共創計畫】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