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談政治,可以完全不討論中國、不討論兩岸關係和統獨議題嗎?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創造了這樣的可能性。劇中以文宣幕僚為焦點,替台灣人設想出未來可能的選戰樣貌,帶給讀者療癒感;然而,對中國觀眾而言,從虛構台劇對照當前中國現實,衝擊感或許更大。
「理想狀態是,台灣只討論內部的左派跟右派路線,而不是還要去討論中國跟台灣。」民進黨新媒體中心專員游善閔這麼描述他對台灣未來選戰的想像:有一天,選舉可以回到純粹的左右派價值之爭,而不是台灣跟中國之間的選擇。
他說:「如果我們的候選人是這樣子,永遠都在談中國,沒有辦法回到只有存在於台灣的討論的話⋯⋯你永遠都只要打對立牌就好了,就不會有人在討論什麼才真的對台灣好。」
游善閔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不談統獨是《人選之人-造浪者》最「夢幻」的部分,可能讓有些觀眾覺得這部戲少了點味道。但如此一來,戲劇得以呈現「正常議題討論的形象」,也讓台灣的政治工作者能從戲裡角色在選戰中的掙扎與選擇,產生共鳴並療癒自己。
對中國的觀眾來說,《人選之人-造浪者》劇中與上司互動的職場現實或許能感同身受,但台灣的選戰攻防與民主的日常實踐,卻可能難以想像。游善閔形容,政治幕僚對中國而言,可以說是個「架空、幻想職業」。
雖然戲裡隻字不談統獨,《人選之人-造浪者》詞條卻還是遭豆瓣下架。許多中國民眾設法翻牆追劇,有微博用戶感嘆,兩岸戲劇「徹底走出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感覺」。
有中國網民表達艷羨:「羨慕那種繁榮、嘈雜的激情,羨慕有浪可造,有『事』可做,羨慕他們,至少簇擁著摸索、走向改變的可能性。」另一位網民深受劇中的女性力量衝擊,但對照「電視劇裡的烏托邦」與「沒辦法改變的現實」,此劇「看得人熱血沸騰又心如死灰」。
現實中的台灣政治幕僚
跳出戲劇的平行時空,實際走進台北市的民進黨中央黨部,會發現許多重疊之處。像游善閔一樣20到30幾歲的年輕黨工相當多;每人桌上的擺設,與一般職場上班族差異不大,但座位旁插著的彩虹旗,還有牆上掛的鼓勵投票標語,明白彰顯了政治工作者的信念與價值。
在8樓到10樓的辦公室之間,游善閔腳踩著運動鞋,熟悉的走上走下。在他身上,可以感受到政治幕僚內斂的特質,低調,不張揚,寧可隱身在布幕之後。而就在這裡的辦公室,真實世界的「造浪者」搭上戲劇熱潮,把握了一波造浪良機。
5月初,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這裡拍了一張「劇照」,舉著攝影機的游善閔跟其他黨工難得在鏡頭前露面。他說,這幾乎是「百利無一害」的政治宣傳,既展現該黨支持台劇發展,也凸顯年輕形象,創造出候選人跟黨工站在一起的團結象徵。
不過,不只民進黨搭上了這波潮流。國民黨在社交媒體上打出一波「造詐者」攻勢,批評民進黨空有打擊詐騙的承諾,未能解決實際問題。
選戰怎麼打?幕僚:當候選人彈藥庫
光憑一齣戲的熱潮,對2024年大選的選情顯然不是重大影響因素,但透過戲裡戲外的「文宣戰」,台灣民眾得以一窺選戰到底是怎麼打的。
在台灣,民主政治的實踐不只靠打選戰,還要靠政治工作者每一天與民眾的溝通。從網路文宣與論述攻防,到地方基層的選民服務,政治有許多不同的「戰場」,幕僚各就各的「戰鬥位置」,替一個黨或候選人把浪造得越高越好。
食品科學背景的游善閔,2014年受太陽花運動啟發而開始關心政治,到了2018年民進黨「九合一」選舉大敗之後,選擇投身政治工作,一開始加入民進黨青年部,後來也曾擔任地方議員助理。他這麼描述自己的「戰鬥位置」:「我來當你(候選人)的彈藥庫,那你就去掃射就對了。但是我不會當掃射的那個人。」
在同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為政治幕僚的不只游善閔。從2018年底到2019年,台灣內部經歷了大選震盪,見證國民黨的韓國瑜「橫空出世」。當時韓國瑜曾赴港澳會晤中聯辦官員,引發台灣人對中國統戰的新一波疑慮。於此同時,香港「反送中」運動風起雲湧;眼見港警強力鎮壓香港民主派,台灣社會也瀰漫著所謂「亡國感」氛圍。
民進黨立委蘇巧慧國會辦公室新聞部主任張哲維告訴《德國之聲》,2019年初還在當兵的他,感受到強烈的「危機存亡感」。
那一年5月,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前夕,時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呼籲同黨立委頂住壓力,在「歷史性的一刻」投下關鍵一票。受那番話感召,張哲維表示:「如果說因為成為這個體制內的一部分,能夠讓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有更多的願景,或者是願意給有進步理念的黨派、政府繼續為大家做事情⋯⋯不管做什麼事情,我都願意去做。」
如同《人選之人-造浪者》劇中的蔡易安,張哲維也是社會系出身,關心社會議題,對改變社會有憧憬。退伍後,他參與了立委選戰,協助社運人士賴品妤參選。他以「業務員」來比喻自己當時的角色,要站路口、跑夜市,四處掃街拜票,推銷「候選人」這個產品。
「你要怎麼把這個產品賣出去,讓選民買單,靠的就是這個產品的內容,像是說選民服務、像是你爭取的地方建設、像是你在國會問政的成績。」張哲維說,他後來擔任立委的新聞聯絡人,同樣也是銷售產品,只不過角色像是從業務變成行銷廣告。
待在政治圈這幾年,他不是沒有過自我懷疑。而正如戲劇所呈現的,「你可能做得很好,但是選民不一定要投給你啊,這個就是民主政治。」
張哲維說,一個「心智堅韌」的政治工作者不能缺少明確目標。否則,「很快就會被影響,覺得『現在網路聲量才不關注這些』⋯⋯最後漸漸迷失,忘記自己當初可能實際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當「造浪者」走上浪尖
正是懷抱著想要改變的事情,促使民進黨台北市議員吳沛憶從過去的幕僚身分,選擇站出來在地方參選,如今也希望進一步投入國會立委選戰。她表示,在中央黨部工作時是高度分工的,但出來參選像是「一個人籌備一個小黨部」。
不久前,吳沛憶剛與無黨籍立委林昶佐開辦了聯合服務處,有意在林昶佐卸任後接棒。一個平日上午,一位老先生走出服務處門口時,向接待的年輕幕僚留下一句話:「為了民主的國家加油!」每一天,類似的場景可能上演好幾次:幕僚與選區民眾的互動,創造的是台灣民主社會最尋常的風景。
該服務處原本是咖啡店,幾個幕僚坐在門口的桌旁,一邊盯著電腦螢幕、一邊講電話;另一個幕僚站在吧台邊,展示做好的宣傳圖文給議員過目。吳沛憶則在後面的小房間裡接受《德國之聲》訪問,談起從政初衷,她說:「希望台灣可以成為一個跟其他國家一樣,不需要為了比較特殊的國際處境,導致像是我們的年輕人可能少了很多國際組織交流活動的機會。」
吳沛憶表示,從政不是只為了選舉。「你是想要體會選舉的快感,或喜歡勝利的感覺,還是在選上的第2天開始,那些事情才是讓你真正感到有熱情的?」她說,選舉是為了得到民眾的託付,但從事政治工作的核心,其實在於日常要面對各種利益群體的衝突,居中折衝。
吳沛憶也指出,民進黨現年40歲至60歲有一群被稱為「幕僚世代」的黨工,這些人數十年隱身幕後,通常不會出現在公眾視野之內,能夠長期留在政治圈打拚,更仰賴堅定的信念。
事實上,民進黨的「幕僚世代」不乏許多累積足夠能量者,都以造浪者之姿走到幕前,例如現任立委吳思瑤、鄭運鵬等人;相較之下,國民黨較缺乏幕僚出身的政治人物。《新新聞》和《風傳媒》2020年曾統計,該屆立委中,有逾半數民進黨委員有相關經驗,但只有不到2成的國民黨立委當過助理或幕僚。
較年輕的幕僚世代中,也有不少人走上幕前的參政道路。現年36歲的吳沛憶指出,民進黨的制度較有利於年輕人參政,例如2018年她參選議員時,在黨內提名階段便獲得35歲以下的青年加權。
30歲的國民黨前桃園市議員參選人謝克洋也有幕僚經驗,過去當過國民黨前立委吳志揚的助理。他也是國民黨前台南市議員謝龍介的姪子,選舉期間有前高雄市長韓國瑜等人支持,但最後未能當選。謝克洋接受《德國之聲》電話採訪時表示,國民黨的體制確實較不利於青年,因為現任議員有優先保障,「等於新人互相廝殺」,能否在黨內脫穎而出,只能各憑本事。
拚盡全力,為台灣帶來改變的力量
目前在德國瑙曼自由基金會在台辦事處擔任專案專員的賴郁棻,大學時期曾協助「時代力量」的邱顯智競選新竹市立委。
她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憶起當時一邊讀書、一邊全職工作給身心帶來的負擔。當時她從早到晚掃街、跑市場,又得回學校上課,有時還要在辦公室開會到深夜。「我後來身體其實有壞掉,瘦了7公斤。因為那時候壓力太大,一直掉頭髮⋯⋯再加上選舉選輸了,所以我有點創傷。」
或許正如《人選之人-造浪者》劇中一句台詞所言:「選舉真的是傷害我的生命。」面對工時長、薪資待遇不高的勞動條件,非常考驗台灣的年輕政治幕僚的體力與精神。但即使後來選擇了其他的生涯道路,過去與戰友並肩作戰的回憶,都不會消失。
2014年的318太陽花運動,促使許多台灣青年走入政治這一行。賴郁棻說,她和幾個當時認識的朋友,在2023年的3月18日曾有一次KTV聚會。「那個空間裡面的人很像《人選之人-造浪者》裡面,也是一個大包廂,一群人在那邊唱歌喝酒,有的人在講一些垃圾話。你就知道,就是只有我們這種奇怪的人,才會在KTV點那種很舊的台語歌,黨外時期的。」
「改變」的力量,讓許多台灣年輕人甘願繼續留在政治圈裡。民進黨立委蘇巧慧幕僚張哲維說:「當你跳下去做了,發現有一點改變的時候,你就會一直做下去。」
《人選之人-造浪者》呈現的台灣民主樣貌,是否也能替中國民眾帶來思想衝擊?民進黨新媒體中心的游善閔表示,他會想跟中國民眾說:「你能夠看得到這部戲,那是你的福氣;你想要成為這樣子的環境下的人民,那你可能得做出一點犧牲。」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獲《德國之聲中文網》授權轉載,原文:民主的可能樣貌?理想與現實中的「人選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