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看書,報紙也得翻一下。看書是很大的享受,我讀一些19世紀的小說,發現19世紀的小說實在很偉大。我很討厭的,是經營管理的書,從來不摸也不看。雖然這樣講很不好意思,但實在講,一個很簡單的原理,往往被學者寫得很複雜,對我們沒什麼幫助。

影響我一生最大、最讓我感動的書,除了《莊子》,就是Ecology(生態學)這類書了。

我的思想本來就很接近莊子,也受莊子影響很大。在莊子的思想裡,看事情是很簡單的,所以他會笑孔子假仙,是「魯國之巧偽人」,滿口善,卻不知「有惡方有善」。

我差不多2、30歲時,就讀過有關Ecology的書。因為日本人很喜歡翻譯全世界的作品,我剛好會日文,可以看很多這類書。我讀完Ecology之後,心裡很高興,心想,「這個觀念有夠好!」

每件事都要從環境講起

Ecology就是生態,每件事情,都要從環境講起。一棵樹只靠自己絕對活不了,樹的上面要有鳥、有昆蟲,還有很多松鼠、猴子等動物跟爬蟲類。一棵樹,雖然看起來只是一棵樹,可是沒有「肚滾仔」(切引)也會死,沒有鳥也會死。光是一棵樹,就是非常豐富的生態系統,沒有這些它無法自己存活。

所以,Ecology是在講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若對Ecology有深入了解,你要處理一件事情時,不會單純只針對問題本身。你一定會先去了解產生這個問題的環境是如何,你會從比較宏觀、整體的角度,去看它周遭事情與事情之間的關係。

如果公司賠錢,你只是把總經理叫過來罵,這樣是沒用的。我們要先去了解,是什麼環境造成賠錢的結果。

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找答案,不是找責任。

就像我們看到冰山,我們會去想:「冰山底下有多大塊?」就像我們會問:「黑面琵鷺為什麼每年飛來曾文溪口過冬?」因為七股潟湖有各種自然條件,非常符合牠的需求。這就是Ecology的啟示。

你若了解Ecology,處理事情就會很順遂。具備Ecology觀念的人,看事情角度會比較多元,經營事業會比較容易。

經營之道:尊重生態,先了解自然再去做加減

我經營的第一個重點,就是尊重生態。先了解自然是怎樣,再去做加減。

生意上,一定會有廝殺的對象。可是學校教你們的,通常就是要你寫計畫書,考慮市場、技術、資金,再從市場需求決定規模要做多大、售價要多少,設廠則是選在勞力密集、工資低的國家,若需要資源就去產油國旁邊⋯⋯。這就是學校所教你們的,根據這些去做思考,一項項去做。

我的事業開展,跟讀書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被環境訓練出來的直覺非常快,也很實際。

因為我生在台灣,在台灣這個環境裡為了要賺錢,就要看什麼比較好賺。人家說塑膠好賺,就跟去看看塑膠到底是在做什麼,從產品去判斷可不可行。我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自然會得到一些跟書本上很不一樣的東西。

所以別人會問說,我怎麼可以這麼悠閒,又可以做這麼多事?其實,我一個人的時候,通常就是用一張紙,想著要怎樣去計畫,我做的只是加減的功夫而已。

如果說,每訂一條法律,都得從憲法開始,那實在會做不完。譬如奇美投資TFT-LCD,若還要從頭做起,又是市場評估、又是技術資料,那你搞3年也搞不好。

若以生態的角度來看就簡單多了,別人可以做,我們自然也可以做,問題只是:「你能不能做得比別人便宜」而已。要做一個事業,你首先要會思考:你什麼地方贏人,什麼地方輸人。

舉例來說,我的勞工工資就輸中國,但是贏美國。原料呢?從原料、製造技術、規模、販賣種種來想,你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在哪裡?你是占優勢,還是劣勢?這個表一出來,我就可以判斷這個事業可不可行。

一旦決定生產某項產品以後,比如說,我在做桌上這個茶杯,那大家都是競爭對象,工資、設備都差不多,做起來的成本都一樣;若你拚、我也拚,拚到最後就是你倒了、我也倒。

在條件相同的市場中競爭,我都會去想:我要怎麼贏你。

第一,要如何先讓製造成本降低。你做1萬個,我也做1萬個,那我會先去研究若我產量多2倍,到底會變成怎麼樣?從原料開始,我會跟我的供應商共同研究他的成本如何降價,我絕不會隨便出價。接下來,假設我的產量變成2倍,我若改用鐵路運輸,從材料商送到我這裡,計算起來可以減少50%,運費變一半,我就贏你這裡。

如果贏了你,我就可以跟客戶說,別人若賣100塊,我一定是賣98;別人賣98,我一定是96。所以,大家來比比看呀!如果是這樣,你要如何贏我?無法贏我啊,因為這件事情,我是經過研究跟計算之後才做的。

實在說,企業家就是頭腦要很好,一定都要思考這些事情,同樣的條件下,我要怎麼贏你。我做ABS就是這樣成功的,我跟美國廠商說,你跟我簽10年的合約,你的東西絕對是我跟你買,那中間省的錢就是大家對半分。所以你看,日本廠商說我是全世界最好的客戶。

第二,一般做評估時,都會考慮市場供需未來5年、10年的狀況。可是,我都不考慮這些。做3年生意,一定是2年一塌糊塗,1年大賺。只是,別人若是賠3年,土土土,而我只有「土」一年,那我就贏過去了。所以我們經營事業的第二個重點應該是:我有沒有辦法比別人少虧一點?

不管什麼行業,好賺都只是短期,到最後都得拚得死去活來。所以問題只剩下,在那個競爭最激烈的時候,你能不能生存而已。如果別人困難3天,而你只困難2天,這樣就OK了。

奇美進入電子業的時候,我常說這個「嘴與鼻子理論」:水若只淹到嘴,你還能活;但若淹到鼻子,你就無法生存了。那你如何能在別人已經淹到鼻子時,讓自己只淹到嘴?

這樣想下來,scope(範圍)就很小了。

第三,戰爭一定是指揮官到現場去,才可以看到地圖上看不見的東西。哪邊有山、有海,應該要如何如何,這樣才會準。所以對於幹部我只有一項要求,就是你指揮官一定要去現場看,這就是我常講的「現場主義」。

我雖然是很懶惰的董事長,可是沒有人像我一樣,每週都到現場聽取第一線的聲音。那麼這要說我是懶惰呢,還是勤快?我只抓住這個重點而已,其他的會議我都不管。

我想全世界大概也沒有人像我一樣,我就是這樣充分授權的人。除了銀行貸款簽約之外,我也沒看過任何計畫書;即使採購,我也只要求在當時的狀況下,不要買得比別人貴就好。因為,市場隨時都在變化,他們不需要浪費時間寫沒有用的計畫書,這樣就可以全心投入,去想別人的買價是多少?對方的弱點為何?我相信,我們是買得很便宜的。

簡單來說,要冷靜分析自己的相對競爭力,要有嘴與鼻子的觀念,然後充分授權、採取現場主義,這就是為什麼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很有效率的事情。

*本文摘自早安財經《零與無限大(全新書衣版)許文龍360度人生哲學

書籍簡介

《零與無限大(全新書衣版)許文龍360度人生哲學》

作者:許文龍, 林佳龍
出版社:早安財經
出版日期:2021/06/01

作者簡介

許文龍

雙魚座,奇美集團創辦人。1928年生於台南運河邊貧民窟,從小半工半讀,31歲創辦奇美實業,成為台灣壓克力之父,63歲把ABS做到世界第一,70歲成立奇美電子,成為全球面板第四大廠。事業有成便將盈餘用來興建醫院與博物館,照顧故鄉人民的身體與心靈健康。自己物質欲望極低,平日釣魚、讀書、拉琴作畫自娛,是台灣備受敬重的幸福企業家。

林佳龍

1964年生於臺北市萬華區,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交通部部長、臺中市市長、立法委員、民進黨秘書長、總統府副秘書長、國安會諮詢委員、新聞局長、行政院發言人、國大代表、臺灣智庫董事長等。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