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7月,是台灣民間俗稱的鬼月。

相傳7月初一鬼門開(打開幽冥界的大門),直到7月最後一天才關鬼門。期間,陰間的「好兄弟」都會一起來到陽間,徘徊街上,期待受到人們的供祭。

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就會準備供桌,擺上五味碗(魚、肉、雞、鴨、菜5種食品)、米飯、水果等各式食物來拜拜。初一下午的祭祀,俗稱「拜門口」,民間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為了填飽好兄弟飢餓的肚子,避免前來為惡搗亂,所以要準備豐盛食物,最後還要焚燒紙錢提供花用;一種則是祭拜「過路遊神」,為了避免7月時常被好兄弟騷擾,所以要先祭拜管理好兄弟的神明。如何分別這兩種呢?如果供品上沒有插香,就是祭拜神明,反之供品上有插香,就是祭拜好兄弟。祭祀對象不同,焚燒的紙錢也有差異。

到晚上,為了要照明其通路,家家戶戶的門口懸掛稱為「普渡公燈」,上面寫著「普渡陰光」或「超生普渡」,廟方也豎起長竹竿做的燈篙,高高將燈籠掛起,為農曆7月拉開序幕。不過,戰後政府倡導節約,不少寺廟在官方「勸導」下,不再立燈篙;甚至原本拜門口的習俗,也因政府為避免浪費,統一於農曆7月15日一齊舉行,從而簡化或消失。

中元普渡(農曆7月15日)

農曆7月15日中元節,是「三界公」中地官大帝的聖誕,俗稱七月半。地官大帝主管地府,又跟赦罪有關,民間皆會在中元節設壇祭拜地官,普渡孤魂野鬼,減輕往生者的罪惡。

這天同時也是佛教信仰的「盂蘭盆會」。

「盂蘭盆」印度語意涵為倒懸救急器的別名,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墮入地獄的苦難眾生。相傳這是目蓮的母親因生前浪費,死後被打入餓鬼道無法吃食,目蓮為了救母,便依佛陀所諭做「盂蘭盆」,將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以供養10萬大德。7月15日舉辦中元普渡,無疑地是結合了漢人民間信仰和佛教於一體的宗教活動。

這天,人們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為禍人間。供品多會插上「普渡旗」,上面書寫「慶讚中元」、「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也會寫上信士姓名。今日普渡拜拜分成「公普」和「私普」,由於商業社會發達,供品幾乎皆以泡麵、零食、白米等能久貯之物為主,傳統的牲禮、五味碗愈來愈少見。

早期在普渡的前一天晚上,人們會於海邊燃放水燈。水燈內放置番錢,當眾燈齊燃後緩緩流向外海,沿海漁船爭相攫取,能得者謂一年大順。這項放水燈儀式原本是中元節整個儀式的一環,戰後因政府以安全為由強加「勸導」而多數消失,目前僅基隆中元祭還留存放水燈儀式。除此之外,中元夜張燈結綵,陳設圖畫、玩器,鑼鼓喧雜,觀者如堵。普渡後隔日(16日),演戲為樂,叫「壓醮尾」。

(來源.好讀出版)
(來源.好讀出版)

「拜門口」須知:

三牲擺法:左雞、中豬、右魚,雞犒頭、魚犒尾,所以雞頭、魚尾朝向神明。

菜碗數量:菜碗數量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數量要奇數,因為喜慶成雙,喪葬成奇,因好兄弟比較偏不好的,所以要用奇數。一種是數量要偶數,因為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祭拜好兄弟屬陰,所以要用偶數。

燒金:初一如拜的是過路遊神,可燒壽金或福金,若是拜好兄弟則否。十五普渡時,基本上會先拜普渡公,普渡公拜完先燒壽金或福金,後再拜好兄弟時燒經衣、銀紙等。

•中元搶孤

搶孤,台灣7月重要的民俗活動,源起清代特有的普渡信仰。其形成說法有三:第一,「搶」有強制驅離之意,「孤」代表孤魂野鬼;中元普渡後,7月將接近尾聲,人們深怕鬼魂流連忘返,乃舉行聲勢浩大的搶孤活動來嚇退鬼魂,以達到驅鬼目的。第二,整個活動象徵鬼魂搶食的情形,搶孤者順利取得供品,象徵鬼魂獲得祭祀、達到普渡。第三,廟方將普渡後的供品,贈予較為清寒孤苦的人家;這些祭品被稱為「孤」,是為了避免分發時的推擠,從而發展出來的搶孤比賽。

台灣比較有名的搶孤活動是在宜蘭頭城、屏東恆春,恆春搶孤舉辦日期在農曆7月15日,頭城則是在7月最後一晚。

恆春搶孤多在東門外舉行,專為搶孤所建造的場地稱為「孤棚」,在比賽前會先「豎孤棚」。早期孤棚規模不大,4根三丈六左右的高大柱子就可立起,近年規模越來越大,2012年柱子已增加至36根。孤棚上會安置城門,放置好祭品與旗幟,柱子上面則塗滿了牛油。參賽者於開賽炮聲後,藉由攀爬柱子,從底下爬上最高處的孤棚頂端,先搶到的隊伍獲勝。

(來源.好讀出版)
(來源.好讀出版)

頭城搶孤的場地是在烏石港舊址,與恆春不同的地方,在於孤棚上會多建立一個孤棧,主要用來放置祭品與順風旗。漁民相信若將順風旗懸掛在船上,祈求保佑航海平安。

這項活動不只要比力氣,還要憑靠智慧,尤需全隊同心協力才能將隊友送上孤棚奪勝。今日搶孤的意義應有二:一是比賽隊伍在攀爬柱子時必須面對的強烈挑戰性與高難危險性,每一步都要小心謹慎,無不使參賽者體會到早期先民拓墾時的艱辛;一是搶孤活動結束後將祭品分給困苦之人,體察先民布施的博愛良善。搶孤活動不只是比賽,也是對先民的崇敬,對祖先的懷念。

如何準備供品,看過來!!

種類:牲禮

大三牲
豬肉1塊、全雞、全魚(或全鴨,比較少用),稱大三牲。排列方法為:面對神明,豬肉置中,全雞放左且雞頭對神明,全魚放右且魚尾對神明。其次,生的三牲是用來祭祀虎爺,半生熟三牲用來祭祀一般神明,全熟三牲則用來祭祀祖先。

小三牲
用小塊豬肉來代替整塊豬肉,用雞蛋代替雞,用鴨蛋代替鴨,用花枝或魷魚代替魚。通常用於犒賞天兵神將、消災解厄、謝外方(祭祀各方遊魂)、喪禮路祭等。

四牲
豬肉1大塊、全雞、全鴨、1味海鮮(如:蝦、蟹、魚),在排列上沒有固定方式。「4」為雙數,故喪事忌諱使用,多用於喜慶、神明聖誕,但「4」在民間又諧音為「死」,故一般很少使用。

五牲
全豬、全雞、全鴨(或全鵝)、全魚、魷魚(或蝦、一副豬肝)。全豬可用豬頭附上豬尾表示全豬,因現代人多半以小家庭為主,沒辦法吃那麼多,可以1大塊豬肉代替,排列方法為:豬肉置中,稱為「中牲」,雞與鴨(或鵝)置於兩旁,稱為「邊牲」,魚與魷魚(或蝦、豬肝)置於邊牲之後,稱為「下牲」。主要在祭祀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城隍爺等神明,以及婚喪喜慶、還願神明時使用。

全豬、全羊:將殺好但是沒有烹煮過的全豬、全羊放在供桌上來祭祀神明。將動物身體攤開於一張桌子上,內臟與血則先處理好,放在置入冰塊的鐵桶之中,鐵桶多放於桌下。常於寺廟舉行團體性大祭典時用來祭祀神明表示敬意,例如迎王、建醮時最為常見。

全牛:殺好但是沒有烹煮、沒有去毛的全牛,只有在祭祀孔子時才使用。

種類:飯菜

指用來祭祀祖先,或者7月祭祀孤魂時的菜餚,通常會準備6樣、10樣、12樣。

菜碗
每一個碗放置不同的素菜,用於供奉觀音、釋迦、彌勒佛等,通常會準備6樣、10樣、12樣的素菜。

五味碗
五味碗是指用5個碗裝5種菜餚做為供品,以日常菜餚裝盛即可,用來祭祀地基主、有應公、好兄弟之類的孤魂野鬼。

七味碗
七味碗是祭祀七娘媽特有的祭品,使用七碗不同的粿食、糕點,如湯圓、米糕、桂圓、紅蛋、花生、蓮子、雞酒等,食物沒有限定。

五齋
五齋是指金針(金)、木耳(木)、冬粉(水)、香菇(火)、筍乾(土)等五種素食,且每樣東西都代表著不同的五行方位,意思是指天地五方皆祭祀。通常用於祭祀天公、媽祖等重要祭典。

六齋
六齋是在金針、木耳、冬粉、香菇、筍乾、紫菜、碗豆、菜心、蠶豆、桂圓、豆苗、海帶、麵筋等素菜中選取6樣,合稱為「六齋」,也有人直接用「五齋」再配上一味素菜,通常用於祭祀天公等重要祭典。

種類:水果

四果
四果是指在四季中的當季水果,而非四種水果,祭拜時只要選擇當季的數種水果即可。

五果
五果是指使用5種常見的季節性水果,如柑、橘、香蕉、甘蔗、蘋果、芒果、香瓜、西瓜、哈密瓜等。有隱喻的五果為香蕉、李子、梨子、糕餅、杏仁,意思是招(蕉)、你(李)、來(梨)、高(糕)、昇(杏)。另一種五果為香蕉、李子、梨子、甘蔗、鳳梨,意思是招(蕉)、你(李)、來(梨)、呷(蔗)、旺(鳳)。

種類:其他

五子
五子是桂圓、紅棗、花生、榛果、瓜子,通常用於祭祀織女星。

清茶
清茶常用來供奉神佛、祖先,一般會放置3小杯,杯中可裝清茶或乾茶葉,屬常態性供品,不會撤供。一般廟宇會在清晨時「敬茶」,換入新茶。因為茶有清心、陶情之作用,用茶敬神十分合宜且誠敬。


酒一般用於重要節日的祭祀場合,如祭祀神明、祖先以及年節拜拜、婚禮喪祭等,通常使用米酒。祭神時3小杯,祭祖時可用5、7、9、11小杯不等。

書籍簡介_圖解台灣民俗【新版】

作者: 李文環, 林怡君
繪者: 三娃, 余正隆
出版社:好讀
出版日期:2019/03/29

作者簡介

李文環

  高雄市大寮區人,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文學博士。專長台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致力地方文化資產之調查、研究與保存,近三年代表作品《空間與歷史:旗山文化資產之歷史論述》。

林怡君

  屏東縣東港鎮人,目前就讀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班,任教於屏東縣東新國中,喜愛創作、拍照、民俗活動,著有碩士論文〈東港迎王與家將陣頭研究——以丙戌正科為例〉。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張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