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飲食不當=引發腦中風的危險因子

退伍後我到林口長庚中醫部擔任住院醫師,一年後轉申請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科,住院醫師超時工作如同跑馬拉松一般,有時為了可以休連假而調配值班,必須從週六的早上7點開始上班,一直到週一下午的5點才能下班。

奇怪的是,連續上班58個小時,或是值夜班時被護理站叫醒個4、5次,我的鼻炎、氣喘竟然也沒什麼發作,頂多就是睡眠不足,開晨會進行病例討論時腦筋打結。住院醫師超時工作,造成失憶、猝死的悲劇時有所聞,但對我來說,這正是實踐小時候體弱多病,所以希望自救救人的心願,即便任務再多、工作再忙,身心還是有著生活踏實的舒暢。

之後因為想回鄉發展,我申請到高雄長庚中醫部,在中西醫專科共訓的制度下,取得神經專科醫師的中西醫執照後,歸建中醫部針灸科。回家鄉服務是心之所嚮,在高雄長庚的打拚過程雖然疲累,但過敏體質在此期間已改善9成以上,只有偶爾太疲憊,在深睡時有點哮鳴,或是偶爾手肘皮膚炎處有些發癢,鼻炎症狀倒是完全沒有發作過。

就我自己的經驗是,「忙碌」不一定是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從當兵到住院醫師時期,我的生活忙碌但還算是身心健康。一直到2008年底,我急切的想要在自己40歲時有更多作為,戮力推動各種與腦中風相關的中西醫合治臨床研究與計劃,一口氣拚了包括國健局、衛福部(前衛生署)、國科會等共五個計劃專案,還投稿二份醫學論文開始,心理上承受莫大的壓力。再加上當時我還是成大醫工所的博士生,分身乏術之下,飲食又回到大學那種抓個麵包、喝杯咖啡解決一餐的狀態。簡單來說,當時我的身體情況就是處於一種心理壓力奇大,但又營養不良的狀態。

身為中西醫合治的腦神經專科醫師,我並非沒有風險意識,為了不加重自己的精神壓力,索性向已讀了二年的成大醫工所博士班辦休學,想趁著2009年的農曆年假好好休息、放鬆。沒想到,才過完農曆年假,2月25日我就腦中風了。

追溯我的致病因子,勉強算是有家族史,兩位祖母、一位祖父以及家父,都有腦中風史,而且三代腦中風的年紀,有年輕化的趨勢。但是,除了家族史之外,藉由個人的生活與工作簡史,探究自己的健康狀態與41歲就腦中風的可能關聯,我認為「心理壓力」加上「飲食不當」,就是引發腦中風的危險方程式。

中風之後,我禁絕食用精緻麵包、奶茶、拿鐵等混合性飲料,因為吃了這些東西不僅會忘記正餐的可貴,也容易引發胃脹或胃食道逆流。以時下的生活型態來看,對於人體來說,正餐或點心其實已難區分。因為在米麵食的正餐外,商業化的食品隨手可得,像是速食、泡麵、麵包蛋糕、拿鐵、奶茶類等飲料都含括在內。

人是哺乳類動物,所有哺乳動物都有類似的生理恆定機制,透過遺傳因子的表現,從胚胎到死亡,舉凡循環、消化、呼吸、免疫等系統都是自動化持續作業;這些恆定的生理時鐘,透過自律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調節身體各組織和器官的運作。

由於生理恆定機制,大多數哺乳動物可能因為對未知的環境適應不良而無法生存。但是,善於挑戰與探索未知的人類,卻運用科技的輔助,不斷的以基因改造原物種的某些特質,以化學物質填補食材的缺陷,對動植物進行改良與創新,以滿足(瞞騙)人類自己的味嗅覺。

這些「被改變」後的食物,對人體來說就是一個未知的環境。一般人是否思考過這些被改變後的食物對消化系統的影響?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這句流傳已久的通俗諺語,適切表達了這些被改變後的食物對身心的長期影響。

常見謬誤,腦中風與體型無關

民眾對腦中風的常見謬誤,就是以為胖子容易腦中風。一般認為肥胖是代謝異常的代表,有了「三高」便離腦中風的風險更近,然而在臨床上,腦中風與體型無相關性,常常是病患在腦中風時,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潛因素存在。

所謂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統稱「代謝症候群」,是身體循環系統出現障礙的主要危險因子。的確,全世界腦中風預防的大型研究結果,幾乎也都與代謝症候群有關,避免或延遲代謝症候群的出現,是每個人都該注意的事。

一般來說,BMI(Body Mass Index)值超標和代謝症候群有較大的關聯,但並不代表胖子一定就會腦中風。不過,由於近年來以身體質量換算為準據的BMI,已成為評估是否發展成代謝症候群的一個預測值,還是鼓勵大家要時時檢視自己BMI的參考值。

大部分民眾只知道心肌梗塞的致命性,卻忽略了腦中風的致殘性。腦中風病人需付出的康復代價,除了長期投入與復健相關的人力、物力以外,再加上照顧失能者所必要的家庭照護者,衍生出兩個生產人力的損失,開銷遠比心肌梗塞的相關處理費用要高,這些都是國家社會家庭的長遠負擔。

對腦中風常見的5大誤解

1.胖子容易腦中風 X
腦中風與代謝症候群相關,而非對應病患的體型。

2.冬天容易腦中風 X
腦血管疾病患者的好發期,通常是在春夏或秋冬季節交替時。

3.飲食清淡或素食就不會腦中風 X
健康的身體,營養必須均衡,過少的油脂、水分、肉類(必需氨基酸)都會造成血管質變。

4.下班後運動就不容易腦中風 X
工作壓力與疲累的舒緩,應該以軟式的休閒活動為主,身心疲憊之下運動除了容易發生意外,還可能造成心腦血管休克。

5. 家族有人腦中風,我一定腦中風 X
家族遺傳體質並非決定腦中風的主要因素,雖然比一般無家族遺傳者多,但沒有必然性。

責任編輯:歐陽蓉
核稿編輯:洪婉恬

書籍簡介

下午5點02分,我中風了:中西醫雙執照、腦神經專科醫師的親身經歷告白
作者: 邱顯學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9/03/20
語言:繁體中文
購書連結

邱顯學

中西醫雙執照/腦神經專科醫師

曾任高雄長庚中醫病房創房主任七年,美國洛杉磯健康大學連續二年訪問學者客座教學,及開辦西醫腦血管疾病住院中醫會診試辦計劃的召集人六年,現任中一苑中醫診所院長。

為台灣少數受過西醫腦神經科專業訓練並且擁有雙執照的中醫師,更是腦中風中心成員。從醫以來致力於研究中西醫防治中風之道多年,卻難逃中風的魔爪,於41歲腦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