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涼風有信
一枕新涼一扇風

每年8 月8 日前後進入立秋,這是隸屬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古人概括的立秋物候是: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氣有節,風有度,從小暑的「溫風至」,到立秋的「涼風至」,季風氣候中的人們首先從風中閱讀時令。

從立秋到處暑,正是夏九九中,由「六九五十四,乘涼入佛寺」到「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的過渡階段。北方的炎熱天氣盛極而衰,人們常常能夠率先體驗到立秋前後天氣的差異,由潮熱到乾爽的轉變。

立秋時節各地的氣候

在立秋日,夏依然坐擁大約516 萬平方公里,只是比小暑、大暑略減。在中國版圖上,夏的面積一般是在7 月20 日前後達到最大,之後便被秋逐漸蠶食。時值立秋,秋的地盤悄然擴充至約372 萬平方公里。其勢力範圍可分為兩部分:一是高原一些地區並無氣候意義上的夏季,長冬無夏,春秋相連,所以一部分是從春「接收」來的;二是北方一些地區的夏季非常短暫,剛一立秋,天便涼了,順利進入氣候意義上的秋季。所以此時秋天的地盤體現著「兩高」:高海拔、高緯度。冬依然龜縮在高原,面積大約72 萬平方公里,其「控制區」與大暑時相比沒有顯著變化。這時,它還遠遠不具備大張旗鼓地開疆拓土的實力。

立秋時節,只有「三北」的一些地區相繼入秋。中國大規模的入秋戰役,是在白露、秋分時節。

立秋之後,北方的雨季消退,天氣趨於乾爽。小時候,我在東北感受尤為真切,似乎一立秋,哈哈,不是簡單的秋涼如水,而是秋涼如涼水。

在南方,人們說:「小暑大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前半句略顯誇張,但後半句確是實情。「赫赫炎炎,烈烈暉暉」的日子遠未結束。以北京和台北做個對比,北京和台北都是小暑最熱,但之後,各自的天氣「劇情」大不相同。台北的8 月與7 月相比,平均氣溫只是象徵性地微跌,而且其中一部分還是被颱風雨拉低的。這也就意味著,沒有颱風的日子,桑拿感更強烈。在北方,秋老虎大多是圈養的。在南方,秋老虎卻是越來越難以馴服的野生動物。

通常每年的「七下八上」,是中國多數地區最熱的時期。七下八上,把人熱得暈頭暈腦的。立秋,是揪著最熱旬的尾巴來到我們面前的,依然承襲著暑熱的本色。雖然謂之「秋」,但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僅次於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氣。

處暑

處暑無三日,新涼值萬金。
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

8 月23 日前後進入處暑,這是隸屬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者,止也。溽熱的暑氣至此才漸漸消退。所以之前的立秋節氣,尚與暑氣為伍,有秋之名,而無秋之實。在北方,由立秋到處暑,秋爽確實立竿見影。即使響晴天氣,也不再有那種黏黏的悶熱感了,但南方依然很熱。

古人說:「秋初夏末,熱氣酷甚,不可脫衣裸體,貪取風涼。」在家裡,不要這樣「貪取風涼」。《夏九九》說的是(夏至之後)「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在外面,更不要這樣「貪取風涼」。但我時常在馬路邊看到敞胸露懷亮出一身贅肉的人,這已不止是錯對天氣了。

處暑依然暑

從處暑日的季節分布來看,夏、秋、冬的面積分別約為353 萬、522萬、85 萬平方公里。由立秋到處暑,夏的面積銳減約163 萬平方公里,秋的面積實現反超。所以處暑時,秋終於一躍成為「春夏秋冬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不過,夏占據的是人口最稠密的區域,所以很多人還有「處暑依然暑」的感觸。歷經漫漫長夏的人們,是多麼希望暑熱趕緊「隱退」啊!范成大有詩云「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辭老境似潮來」。是把暑熱當作了敵寇,屬於「敵我矛盾」。但願天氣趕緊涼爽下來,為時光按下「快進鍵」,加速衰老也在所不惜。

「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曆十八日而轉涼。諺有云:『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也就是說,從處暑要沐浴到白露。

有一次,我到廣西出差,在左右江河谷地帶,與當地同行聊起「處暑十八盆」。他說:「在我們這兒,不是處暑十八盆,是處暑八十盆!天熱的時候,一天不止一盆,沖涼比吃飯還勤呢!儘管寒露之後漸漸秋高氣爽了,但我們每天沖涼的習慣還在。」

在北方,到了處暑,暑氣消退,人們就需要開始琢磨換季換衣的事情了。東漢《四民月令》:「處暑中,向秋節,浣故製新,作袷薄,以備始寒。」

白露諺語云:「白露身不露。言至是天氣乃肅,可以授衣耳。」所以,從處暑到白露,人們的起居變化甚大,從忙著拭汗到忙著加衣。

我們知道,一年四季春天的風最大,秋天的風最小。由春到夏,風力減弱,所以「立夏鵝毛住」。由秋到冬,風力增強,所以才有「以風鳴冬」之說。若以風之大小排序,四季的座次是春冬夏秋。

在隸屬秋季的節氣之中,哪個節氣風最小呢?就中國平均而言,是處暑。處暑,二十四節氣中風最輕柔的節氣。讀到《笑傲江湖》裡「風清揚」這個名字,我便會下意識裡想到他會不會與處暑有什麼關聯。

《節氣,就在你的基因裡:跟著中國氣象先生享受 自然科學感知力》☛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書籍簡介

節氣,就在你的基因裡:跟著中國氣象先生享受 自然科學感知力
二十四节气志
作者: 宋英傑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8/08/02
語言:繁體中文

宋英傑

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主持人,有「中國第一氣象先生」稱號。

1988年起擔任中央氣象台預報員,1993年成為中國第一位氣象節目主持人。2004年在全國性評選中獲得「氣象先生」稱號。2012年榮獲廣播電視主持人最高榮譽「金話筒獎」。

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西南大學等院校客座教授,也曾在台灣的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擔任短期客座教授。

第一本以大數據和氣象科學驗證24節氣的書,購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