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1歲那年,台大醫學院醫療器材與醫學影像研究所兼任教授曾文毅透過大腦磁振造影檢查,發現自己大腦2側顳葉和海馬迴有明顯萎縮。
由於曾文毅的父親晚年受失智所苦,他屬於失智高危險群,於是他接著做了腦齡檢查,發現雖然全腦神經比實際年齡年輕1.2歲,但事件記憶網路(顳葉和海馬迴的位置)的腦齡,比實際年齡大8歲,「這個結果帶給我很大的震撼,促使我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曾文毅說。
近10年有一種能預測腦齡的新興技術,將腦齡減去實際年齡,可以得出「腦齡差」(brain age gap)。研究證實,腦齡差越大,失智風險越高。
曾文毅調整運動、飲食習慣,改騎Ubike上下班,飲食採168斷食法,「我發現這種飢餓感會啟動身體的再生機制,讓頭腦更清晰。」他隔年再追蹤腦齡,發現比實際年齡年輕了近6歲,而事件記憶網路只比實際年齡老3.7歲。他自己實證,透過改善作息、生活習慣,有機會逆轉腦年齡。
為什麼有人能活到老、做到老,有些人卻會失智?
曾文毅表示,是人都會老。隨著腦神經結構老化,神經元細胞會死亡、髓鞘會破損,這些退化都會影響認知功能運作,讓人的反應變慢,「但自然老化的認知功能退步,不會影響生活、工作,你可以活到老、做到老。」
活到老、做到老,可以稱為「成功老化」;另一種老化則是產生有毒病理的變化,而罹患廣義的失智症。醫學上認為,這些疾病和腦內堆積過量的異常蛋白有關。曾文毅解釋,所有的有毒蛋白,都是從正常蛋白變異而來,「腦健康是有益及有害因子拔河的結果。」
為什麼有些人會失智,有些人卻不會?「關鍵在於腦的環境,」曾文毅用COVID-19比喻,如果確診的人住在有空氣污染的環境裡,肺部會很難復原。簡單來說,即使大腦有異常蛋白堆積,但只要讓腦內有充足的保護因子,人就能「成功老化」。
少吃、多動、好好睡,避免對腦有害的因子
要保持腦部的良好環境,必須做一些有益大腦的事,「少吃、多動、好好睡,是最基本的。」曾文毅提出簡單、易執行的「777大腦保健法」:每天走7000步、吃飯7分飽、睡眠7小時,從運動、飲食和生活習慣著手,就能增強腦力。
保養大腦除了趨吉,也要避凶。「要把腦的環境弄糟其實很容易,」曾文毅表示,久坐少動、有失眠困擾、時常熬夜、喜歡吃重油重鹹與甜食、曾經有腦傷、時常焦慮與憂鬱、不喜歡社交等因素,都是讓大腦發炎的危險因子。
曾文毅強調,人的大腦在35歲是顛峰,反應、記憶力最好,之後隨著年齡增長,就會慢慢衰退,「年輕人相對有本錢,會分泌比較多可以保護頭腦的分子,但當年紀變大,如果不養成好的生活習慣,腦內環境就會變差。」
他表示,腦的健康會影響記憶力、判斷力,進而影響綜合決策的能力,「企業主一定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腦健康,如果腦不正常,就會做出錯誤決定,影響層面會很大。」不只是工作面,如果腦不夠健康,也可能會衝動購物、無法管控自己的情緒,比較容易出現失序的行為。
曾文毅 profile
1957年生,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台大醫學院學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工系放射科學博士。曾任哈佛醫學院講師、台大醫學院醫療器材與醫學影像研究所兼任教授。現為上頂醫學影像董事長兼執行長,期望透過「腦年齡檢測」,協助人們管理腦健康,並預防失智。
延伸閱讀:
提案多次被拒、工作沒動力怎麼辦?4 步驟與情緒「共處」,找回積極心態!
「一心多用」是種假象!邊開會邊回信、邊吃飯邊看手機,為何最好戒掉?
*本文獲「經理人月刊」授權轉載,原文:容易衝動購物、情緒失控,可能是大腦健康亮紅燈!改變三個習慣,就能增強腦力、避免失智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