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節氣中,「立冬」是冬季的開端,萬物活動進入休止期。對應到農業上,此時基本上已進入農閒期,農人歷經一整年耕作的辛勞,趁著冬日休養生息,恢復元氣。但由於台灣緯度較低,二期稻作會至小雪前後才真正結束收割。

立冬是哪一天

2023年立冬在11月8日星期三,每年立冬日期約為國曆11月7日或11月8日。

立冬習俗有哪些

立冬有「補冬」的習俗,補冬也就是在冬日進補養身、養精蓄銳,為隔年春天做準備,相關俗諺有「立冬補冬」、「補冬補嘴坑」、「入冬進補,來年打虎」。但在現代社會中,現代人較不缺乏營養,立冬時也不宜過度進補。

立冬進補:立冬吃什麼?

常見的進補物有用四物、八珍、十全等藥材燉煮出的湯,從中又延伸出羊肉爐、薑母鴨、燉雞湯、藥膳排骨、藥膳火鍋等佳餚。

中醫師王大元指出,進補大致可分為2種類型,一種是「食補」、一種是「藥補」。

  1. 食補:可多選用羊肉、牛肉、雞腿、排骨、腰子,加入韭菜、青蔥、薑片、胡椒、麻油、辣椒、蒜頭或洋蔥等辛溫佐料。

  2. 藥補:可以再搭配花旗參、黨參、高麗參、黃耆、肉桂、桂枝、當歸、川芎或杜仲等藥材。

立冬進補、來碗熱湯,能讓人暖心又暖胃,但王大源也提醒,吃補分成「溫補」、「涼補」和「平補」,每個人體質都不同,應該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食補法。

  1. 溫補:如果平常容易手腳冰冷、大便軟散、容易疲倦或舌頭胖大,就比較適合溫補。溫補類的食物如:當歸生薑羊肉湯、十全大補湯、藥燉排骨、薑母鴨等藥膳湯。

  2. 涼補:如果身體容易燥熱、大便乾硬、口乾舌燥或舌質鮮紅,就應該要選擇「涼補」。例如:吃木耳、百合、白蘿蔔、海帶、冬瓜、白菜和水梨等食材,才不會越補越上火。

  3. 平補:如果怕冷又怕熱、容易消化不良、精神萎頓,你的體質攝取過冷或過熱的食材都不適合,應先顧好腸胃。可以吃茯苓、芡實、山藥、薏仁、蓮子(四神湯組成)或白朮、葛根或黨參等藥材來「平補」。

立冬開運食物

餃子

在中國北方有立冬吃餃子的習俗,有一說是水餃的造型和「耳朵」相近,吃了可以保護耳朵不受凍;另一說是「餃」音與「交」相近,以吃餃子代表秋冬交替。
  

生蔥

蔥味辛性溫,相傳老一輩人家會在立冬食生蔥,幫助排出體內的寒涼氣,增加血液循環、降低生病機會。
  

橘子

冬天是橘子盛產的季節,有「吉」的諧音,象徵吉祥圓滿。

立冬禁忌

避免過早、過晚外出

由於立冬天氣開始轉涼,早晚溫差變大,俗諺云「立冬一日,水冷三分」,長者在早晨、晚間更要注意保暖,避免外出。如有必要早早出門,也要備妥禦寒衣物。
  

避免過於劇烈的運動

因天候轉涼,若進行過度激烈的運動,很容易導致血管快速收縮、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的壓力,長者應特別注意。

立冬商機

由於傳統習俗上,立冬是開始進補的時機,不論事立冬或冬至,都能看見店家推出各式進補鍋物,甚至電商、超商也開始有進補湯包、生鮮宅配等商品,讓人們絕對不會忘記冬季要進補。

立冬和冬至有什麼不同

「立冬」是冬天的開端,而「冬至」是一整年裡黑夜最長、日照最短的日子,過了冬至,黑夜會開始慢慢變短。今年冬至的日期是12月22日,習俗上冬至會搓湯圓祭拜,祈求闔家平安、圓滿,此外,冬至吃湯圓也有「取圓以達陽氣」迎接陽氣的意思。

24節氣

冬天

立冬是代表冬天到來的第一個節氣,接下來的冬日節氣依時序分別為: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天

春天節氣依序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天

夏天節氣依序為: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天

夏天節氣依序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