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不保險

在台灣的保險市場,三不五時就會出現一些「明星級」商品,也就是「吸金保單」的出現,這通常會搞得保戶不知所措。就以2002年在外商保險公司引進的投資型保單來說,竟然有許多保戶不知道它是一種結合「保障」和「投資」的保險商品,就在金融海嘯時期,讓不少保戶才認知到:「原來我買的保險跟我想的是不一樣。」至於哪裡不一樣,常是投資人搞不清楚的。即使主管機關立法加強規範,糾紛仍層出不窮,投訴案件中有超過7成,都是保險業務招攬爭議。

我認為目前保單中有2個產品是比較特殊,聽來像保險,但買來似乎跟保險又有點距離,就是「儲蓄型保單」與「投資型保單」。其中儲蓄型保單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類定存」,這種保單比較不危險,因為這類商品通常只要放一段時間就有定存的效果出現,差別地方是總報酬率與定存利率的差異而已,一般來說只要搞懂它葫蘆裡賣的是增額、還本還是利變型的,通常簽單後是比較不會變臉。

對於投資型保單,我認為就危險多了,當它賣愈好,股市通常也會很熱,因為它將你的錢勇敢的拿去買股票了。

投資型保單是什麼

投資型保單是一種結合保險與投資產品的保險,而它的投資產品在保險公司中皆稱為「可投資的標的」,這些標的約略分為自選投資與全權委託2大項。所謂自選尚分為基金、ETF、結構式債券與貨幣帳戶4種,這些自選投資的保單多以基金為投資標的。

大家回想一下,你買基金的手續費絕對有折扣吧?但是你的投資型保單去買基金的手續費有折扣嗎?我可以保證手續費絕對比你自己去買的基金還高,這就不解為何有人要買個保單裡頭有高額手續費的基金。

另一種投資標的為「全權委託帳戶」,什麼是全權委託?簡單說就是錢交給它們去處理就好,你不要問了。所謂全權委託就是俗稱的「代客操作」,由投資人將一筆資產(可包含現金、股票或債券等等)委託給投信或投顧公司,再由專業經理人依雙方約定的條件、投資方針、客戶可忍受的風險範圍等進行證券投資。

由於投資人要取得全權委託的投資資格,法規有500萬元最低金額的限制,擋掉許多人想賺錢的管道。因此,保險公司就找了可執行代操的公司,發行了一種可連結全權委託帳戶的保險產品,並遊說投資人說,這可是需要500萬元以上才買得到的商品(因為這是富人才買得起),現在只要少少的1萬元,或更少就可享受這些專業經理人的操盤績效,你看這商品優不優,透過許多金融機構的再包裝當然優嘍。這種結合保單的另類全權委託,俗稱為「類全委」。

2016年曾有某刊物實際調查,台灣17家壽險業者發行的190多檔類全委商品,其中超過81%的商品淨值都跌破10元,這什麼意思?表示保單投資標的物正在虧錢(因為當初發行價都是10元)。

光看台灣每年以超過50%在成長的投資型保單中,其中又有超過一半是屬於全權委託保單,就讓我不禁為這些保戶擔心:到底你們知不知道你買的保單不是保險?縱使保戶知道這是保險加投資,那我也想不通,為何會有投資人會去買一個商品包含壽險跟基金等投資商品的,更何況有些投資型保單還沒有壽險保障,這還會是保單嗎?

投資型保單的報酬

「我每個月繳5千元投保,1年就投入6萬元,怎麼繳了6年後,投資帳戶裡才只有10幾萬元?」或許有些投資型保戶會有這種感覺。為何錢交給了這些專家,也保了險,還會虧錢?對這個問題,我認為多半就是投資人處在資訊不對稱的弱勢一方,都以為這保單真會帶來財富,「完全不了解就簽約」都是保單虧損的主因。

難道這些保戶不知道這種投資型保單的「購買成本」是非常非常地高嗎?有多高呢?光看他是由保險公司發行、基金公司操盤、銀行買單的三方合力銷售,就知道羊毛至少得分給這3個單位。你的保單是基金加保險,難道不用給基金公司費用嗎?難道不用保費就可讓你活著有錢領身故別人享受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投資型保單費用琳瑯滿目,有附加費(前置費用/保單帳戶管理費)、危險保費、行政管理費、增額管理費⋯⋯等等,都是要繳給保險公司的。其中附加費用為一種保險的「前置費用」,收費最為昂貴,尤其是「分期繳」的,這通常也是理專與業務員的最愛,因為他們的佣金通常都來自於這些分期繳的附加費用,這或許也是為何躉繳保單會常在市場中「被消失」的原因了。

許多消費者常覺得繳了一大筆保費後,總覺得實際投資的錢為何這麼低?這關鍵在於附加費用中的保險專有名詞「目標保費」與「超額保費」。

所謂目標保費,簡單說就是保單中的「最低應繳金額」,這部分的保費在投保的頭一年裡,大部份是用於繳交保單手續費,也是業務員佣金主要來源,實際用於投資的錢相當少;而保戶繳交的金額若是超過最低應繳部分,就屬於超額保費,這部分的費用率相對低,所以用於投資的比例就高。用公式表達如下:

目標保費(一定要繳的)=
投資基金的錢(很低)+購買壽險保障的費用(很高)

超額保費(不一定要繳)=
投資基金的錢(較高)+投資基金的申購手續費(較低)

根據金管會的規定,分期繳的投資型保單第一年費用率不得超過60%,收費期不得超過5年,總費用不得超過150%。那如果以一張在2017年投資績效排名第一的類全委保單來看,根據資料顯示,它自2010年發行以來,投資帳戶總報酬率有65.34%,似乎相當吸引人;但大家也不要忘了,這8年來全球股市可是走大多頭。雖然總報酬很高,但是大家得認清一件事:你繳的保費並沒有完全投入投資帳戶中,而是進了費用帳戶了。根據該保單契約書上條列的費用如下圖(這 也是大部分投資型保單的情況):

圖片來源:《這樣賺,才是真獲利》
圖片來源:《這樣賺,才是真獲利》

大家算一下應該就知道,保單總費用率可是高達135%。現在假設我們每月以最低應繳金額(只有目標保費,無超額保費)投入1萬元購買這張投資型保單,依連結的全權委託帳戶8年來總報酬率有65.34%來計算,每年複利報酬率應有7.72%,很多人以為自己持有保單價值每年會成長7.72%,這是錯的,因為多數人仍忘了這可是分期繳的而非躉繳保單。那我們就來看一下保戶的真實報酬率會是多少。下圖陳列這保單的相關費用與每年底的帳戶價值:

圖片來源:《這樣賺,才是真獲利》
圖片來源:《這樣賺,才是真獲利》

從表中第8年來看,在總繳保費96萬元中,保單成本就高達173,280元,占比超過18%,平均每年付出成本率為2.25%。8年來進入代操帳戶為786,720 元,第8年底代操帳戶價值達107 萬元之多,總報酬率為11.47%,含複利每年報酬率則為1.36%,很低是吧?但這可還不包括非保險公司必須扣的費用呢。上述的例子還是以績效第一名的贏家類全委保單來計算,那如果是輸家的呢?

一個保單每年2.25%的成本率看起來不多,但是連結的標的,例如:股市、債市或是貨幣市場基金等等,這些一年的報酬會是多少?假設投資願景是真的很好,平均有個5%報酬應屬合理假設吧,然而這還得分給保險公司2.25%,這成本還可稱低嗎?這可是5%中的45%!若跟你說你的所得稅率高達45%的話(雖然2019年台灣政府已取消此稅率級距),可能你會選擇走上街頭;但這少少2.25%的費用率就是這意思了。

若再告訴你這些代操帳戶多數是賠錢的,基金公司與銀行還得再從你的帳戶中扣一些它必要的費用,這時總報酬還會剩多少?說也奇怪,投資人付出百分百資金,承擔百分百風險,保險公司至少拿了2.25%,基金公司再拿至少1.5%,銀行也要拿個0.2%的保管費,那我們投資人應該拿多少報酬?或許保險業務員會跳出來反駁這是「前收型」的保單,當然我不否認還有另一個「後收型」的投資型保單,但這類型第一年費用也有4%,這還能叫好嗎?

其次,投資型保單也會被保險公司包裝成是會配息的保單,配合的銀行還會放送保單配息比定存與基金要高的訊息,搞得許多退休族將一生積蓄都放入這類型保單,以為可以高枕無憂。這種保單一開始都會依所宣稱的高利去配息,通常保戶得等一段時間後才會驚覺,為何我的保單價值只剩6、7 成,且會驚訝明明買的是保險,為何是被拿去買垃圾債券。

其實這種保單就跟配息基金是一樣的,配息有可能會來自本金,而本金愈來愈少,利率不變,配息當然會愈來愈少。

書籍簡介

這樣賺,才是真獲利:段老師教你贏在投資起跑點,實現複利人生!

作者:段昌文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9/06/27

作者簡介

段昌文

  曾任職於公營銀行、證券公司,早期曾出版過共同基金教科書,研究領域專長為企業財務決策、市場微結構與衍生性商品定價,並於SSCI與TSSCI發表過有關於證券投資、商品期貨與金融選擇權等相關學術文章。曾承接台灣證券交易所、台灣期貨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中華民國期貨業商業同業公會、台灣電力公司等大型研究計劃案,亦榮獲多年科技部大學教師計劃案。

  接受過《NEWS98財經一路發》、《57金錢爆》、《股動錢潮》等節目專訪。
  現職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專任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凱涵
核稿編輯: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