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逾半」是什麼概念?代表有一半以上的國人「接近退休」或「已經退休」,如果還沒有開始存退休金,至多只剩下20年可以準備退休後約20年的生活費;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好命退休聰明理財平台召集人王儷玲表示,20年的投資期才可有效顯現複利效果及降低成本,如果更晚才開始投資,要達到一樣的退休金目標,投入成本可能要翻倍計算。

另一方面,45歲也是投資策略從積極逐步轉向穩健的轉捩點,退休基金協會調查顯示,民眾在投資理財行為上往往出現2種極端,不是過度保守,只會定存或選擇類定存保單,就是太過積極,把一籃子雞蛋全押在股票上,實際上,退休理財的投資報酬率只要鎖定在6%至8%即可,降低成本、多元分散,才是讓資產穩健增長之道。

退休理財兩大觀念誤區:不行動及炒短線

退休金準備「愈早愈好」的道理人人知道,但王儷玲坦言,「不行動」及「短線投資」往往是民眾在準備退休金時的兩大觀念誤區。「光想不做」反映出對退休後風險的低估,徒然讓準備退休金的時間成本消逝,事實上,市場上平均年報酬率6%以上的投資工具俯拾即是,要開始行動才可以讓退休金有機會隨著時間長大。

富邦投信產品發展策略部資深經理王辰榕也呼應這樣的說法,富邦投信自2017年起與中華經濟研究院,針對即將退休的族群及尚未退休的族群調查投資人想法及心態,結果發現,退休金若只靠政府或企業準備,退休後的第二人生尚難擺脫經濟壓力,調查也顯示,投資人投資周期大多落在1至3年,容易錯過景氣循環的週期,嘗不到長期投資的甜美果實。

王辰榕指出,2017年時想要好命退休,準備1111萬元就夠,但到了2024年,已經通膨到1348萬元才敢退休,更誇張的是,民眾自己準備的退休金,距離目標平均落差高達千萬元;王辰榕建議,「早點規劃、早點行動」雖是老生常談,但時至今日依舊受用,不要等到50歲後感到壓力才開始學習投資,如果早在20至30歲就開始累積投資經驗,不但比較明瞭自己適合的投資屬性,也可親身體驗市場的循環週期,就會發現累積時間的複利效果真的相當驚人。

ETF簡單存退休金 跟著王老師這樣做

至於怎麼存退休金最簡單,王儷玲建議,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相對於主動式基金,屬於被動投資,比起自行選擇標的投資,具有多元分散的效果。她以自己的投資策略為例,除了定期定額投入之外,若市況不佳時更要掌握低點加碼買進,逢高點時則是在不停扣的前提下陸續贖回本金,讓賺到的錢繼續留在市場,把本金愈滾愈大,依循這樣的模式,每年平均的投資報酬率很少低於6%。

王辰榕也說,買進ETF等於一次買進很多家公司的股票,以元大台灣50為例,就是追蹤全台市值前50大的上市公司,同樣追蹤台灣50指數的ETF還有富邦台50,王辰榕分析,雖然追蹤同一檔指數,但兩者隱含費用不同,長期投資對於績效也會有些許影響,投資人在成本考量下須多加留意。

此外,ETF也已經是國外退休金平台的主流標的,且經過多年發展,台灣已有263檔ETF供投資人選擇,投資範圍除台股外,也納入海外股票及債券,除了檔數夠多、投資範圍夠廣外,新發行ETF的入手價多落在10至15元間,投資門檻相對親民,即使預算有限的年輕人,也可以透過零股交易開始自己的投資。

開始自己的ETF投資 3大方向可依循

王辰榕建議,開始屬於自己的ETF投資,可以依循3大方向,跟隨市場長期趨勢可以篩選市值型ETF,不但分散風險亦可享受市場或產業長期上漲的紅利;如果年齡逼近退休,有現金流的需求,則可選擇收益型ETF,包括時下最夯的高股息ETF或是債券型ETF都是波動度低、定期有股息收入的選擇;近期崛起的ESG概念ETF則是較新穎的投資顯學,尤其政府積極推動「2050淨零碳排」衍生不少投資機會,台灣指數公司今年也與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S&P)合作開發「臺灣淨零ESG指數」,是未來相當值得關注的投資方向。

王儷玲也呼籲,ETF真的是適合長期投資的好工具,民眾可以先在「好命退休平台」上的「好命退休計算機」計算自己的退休缺口,再輸入每個月可以投資的金額,算出要在退休前達成退休目標所需的報酬率後,再來找相對應的ETF,簡單幾步驟就能幫自己的退休焦慮解壓,想要好命退休,沒有想像中的這麼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