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知識內參,做你的線上MBA補給。

什麼是「黃金圈法則」?(Golden Circle Principle)

領導力演說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提出著名的「黃金圈法則」。他認為成功的領導人或企業品牌,都具備1項特質:他們所有行為,都遵循同個核心理念。

黃金圈從裡到外共有3個階層,分別是為什麼(why)、怎麼做(how)、做什麼(what)。

為什麼:代表領導人或企業品牌的核心理念,是一切行為的根基。
怎麼做:是實現核心理念的執行方法,描述一間公司如何運作。
做什麼:企業最終提供給客戶的產品。

「黃金圈法則」給管理者的啟示

黃金圈法則給企業最重要的啟示,便是企業需要先釐清自己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因為消費者購買的不是產品,而是品牌背後代表的理念。

例如蘋果的品牌理念,是透過精緻的設計、友善的用戶體驗來引領潮流。消費者喜歡購買蘋果的產品,其實是因為他們與這個理念有所共鳴。

中國企業海爾創辦人張瑞敏曾說,「消費者需要最佳體驗,數位相機就是消費者的最佳體驗,柯達對自身的要求是一定要做膠捲業的老大,所以就有了柯達的失敗。」柯達會失敗,是因為他們從「是什麼」切入,而不是從「為什麼」切入。

企業應該要不斷詢問自己「為什麼消費者要購買我們的產品或服務」,以why為出發點,再向外發展how、what,發展出營運方式和新產品。

「黃金圈法則」有哪些實例?

《紐約時報》這些年做的營運變化與新產品嘗試,可以說是參照黃金圈法則。

《紐時》在2014年發佈的創新報告裡,就定義出公司品牌的價值:我們既可以是新聞媒體業,也可以是一間圖書館。我們可以每天提供新聞,並提供無時效性、卻是跟讀者關心的議題有關聯性的內容。

《紐時》會定義出這樣的核心理念,起因來自2014年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自由之心》。

奧斯卡頒獎典禮當晚,《紐時》透過推特推播了一篇有關索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的報導,該篇報導已存在161年之久。《自由之心》劇中主角發生的故事,便是奠基在索羅門.諾薩普的回憶錄而改編。

這篇報導迅速在社群媒體竄紅,但不久,美國八卦網路媒體《Gawker》,根據這則報導進行改寫,這則改寫報導成為《Gawker》當年最多人閱讀的作品之一,而《紐時》只接收到少許的網路流量。

因為這次事件的發生,《紐時》開始思索自己的優勢,他們認為豐富的報導資料庫是明顯的優勢之一,擁有1千多萬筆的文章,最早甚至可追溯到1851年。《紐時》也發現料理食譜、音樂劇觀賞心得等,這些沒有時效性的內容文章,還是有大批讀者群會主動搜尋跟閱讀。

於是《紐時》定義出「圖書館」的品牌理念,並圍繞在這個理念發展出不少App。至今仍活躍的2個App,一個是集結美食食譜報導的NYT Cooking App,這個App在1年半內達成12萬名訂閱戶的成績

另一個是根據《紐時》的經典欄目,而打造出來的填字字謎遊戲App-NYT Crossword,現有40萬付費訂戶

核稿編輯:呂宇真

☛MBA明星講師開講、企業如何戰勝不景氣,都在《商業周刊》管理趨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