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裡起造一棟棟的水泥建築,帶來了擁擠、疏離與寂寞的居住氛圍。公園,是化解這股窒息空間感的解方,歡迎每個居民來遊玩。

既然是為所有居民開放的公共空間,打破世代與族群的隔離,不分你我、一起參與享樂的「共融」精神,是近年來全球公園遊戲場倡議的主要潮流。

重視使用者意見
滿足全齡遊戲需求

共融空間成為國際趨勢,在屏東,公園共融遊戲場正全速地推展!

位於市區的和平公園,利用原本的地形、地貌,設計興建許多特色遊具,包括全國第一座適合身障者玩的飛翔滑軌、南部第一座無障礙(輪椅)鞦韆、大型無障礙滾輪滑梯;將老樹與遊具結合建置的巨人之家、傑克樹屋;以及為身障兒童考量設置沙桌、挖土機等設施的沙坑;規劃樂活體健區,讓長者促進肢體活動與記憶力練習;打造多語化的遊戲解說牌及觸覺地圖,關注多元族群需求;從國外原裝進口組合式的飛翔森林探險趣等遊具,吸引大人、小孩、身障者及高齡者盡情暢玩。

在涼爽的清晨與黃昏,使用電動輪椅的父母帶著小朋友,一起玩無障礙鞦韆,成年子女也陪伴輪椅長者觀看噴泉,還有更多年輕家長來遛小孩、爬樹屋、玩沙、溜滑梯。

在南台灣家長圈頗具知名度的和平公園,擁有南部最大、特色遊具最多的共融遊戲場,也是屏東縣第一座讓社區兒童自主表達需求意見,並落實在工程規劃設計的共融公園,成為各縣市政府、民間團隊參訪取經的熱點。

公園的公共空間,人人都可以參與、使用,而不能排拒某些族群。「像社區孩子的需求與意見,應該要被公園的工程規劃設計者聽進去。而且我覺得公部門不能為了求方便,就只做『罐頭遊戲場』(單一遊戲功能、標準模組化的遊具),這在屏東行不通的!」潘孟安強調。

比肩國際城市趨勢的視野高度,決定施政的態度。倡議共融空間價值的潘孟安與屏東縣政府團隊,展開《屏東縣公園管理自治條例》的修訂,增列「公園內新闢兒童遊戲場設施,得邀請社區兒童行使表意權,並由其家長給予適當之協助,以符合實際需求」的內容,落實執行兒童表意權。

這個領全國之先的做法,順利聚焦所有參與公民的意見。在興建和平公園的共融遊戲場之前,縣府團隊舉辦了三場兒童遊戲工作坊,「我們找來建築師、設計師,以及社區兒童、家長、身障者,發給每人手作素材,請他們創作心目中的公園。」潘孟安說,當時有的孩子畫出動物、玩沙、溜滑梯、盪鞦韆,而身障者也表達希望自己能與健康的人一樣,搭著輪椅可以在空中擺盪,享受翱翔的快感。

接著,縣府與公園設計團隊從兒童與身障者的使用視角出發,掌握自然、挑戰與故事性的概念,以分齡分區、多語設計、全區無障礙、土方平衡、自然元素、老樹結合、遮蔭設計等條件,規劃出符合、貼近民眾實際需求的遊戲設施與空間,讓兒童、身障與高齡者都可以在此共處、共學、共享、共玩,達到增進跨世代、跨族群與不分障別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

趣味、友善、無障礙
老幼世代同樂

共融精神,可以讓遊戲場變得更好玩!和平公園自二○一九年六月啟用後,平均每月約有近三萬人次造訪。

另外,同樣設有共融遊戲場的縣民公園、永大公園,也擄獲在地社區民眾的心,像縣民公園充滿挑戰性的溜滑梯、攀爬架、鞦韆等遊具,既可親子共玩,又能讓體力充沛的孩子好好放電,是家長的「心頭好」;永大公園的大型沙坑、單車練習場,以及環景扶手地墊、體健設施,則適合老幼世代共用同樂。

台灣的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提早部署公園的共融遊戲設施,更有其必要性。潘孟安指出,年長者走路慢、怕跌倒,公園必須在短短幾步路的距離內,廣設手扶裝置、桌椅等友善設施,可以激勵年長者願意進入公園遊憩。

臺灣城市地小人稠、寸土寸金,綠地公園面積不足,必須從「質」的努力彌補「量」的限制,而共融遊戲場就是一個可行的切入點。

利用在地特色 勾勒屏東品牌DNA

屏東縣積極營造城市公園的遊戲場,潘孟安還要求縣府各局處認養一座公園、舉辦遊戲工作坊,找出在地特色注入遊戲場,「我要讓團隊有共融公園的經驗,並且能運用在地特色,勾勒出屏東特有品牌的DNA!」

目前縣府團隊在縣內三十三個鄉鎮市,持續設置展現地方特色或產業的遊戲場。例如客家族群居多的麟洛鄉,火車站前的公園即融入客家文化特色,以當地著名的王爺奶奶傳奇,設計花轎造型的沙坑溜滑梯主題兒童遊戲區,還有以客家藍衫造型為意象的消暑噴水長廊,是一座融合兒童參與及民間習俗的遊戲設施,更可以舉辦市集活動,帶來地方新經濟。

位於屏東市的勝利動物溜滑梯公園,則以「動物造型、滑梯效能」為主題,興建十座色彩繽紛的遊戲場域,裡面毛毛蟲、伯勞鳥、大象、鯨魚、貓、狗、恐龍、章魚、鱷魚的動物造型遊具,模樣吸睛而且有趣好玩,常讓各年齡的小朋友玩到欲罷不能。

「我們也在盤點屏東縣內各國小的遊具,只要是兒童遊戲場安全檢測不合格,通通都在今年全部汰換。」潘孟安強調,遊戲場唯有展現在地特色,才能獨一無二,不能任由快速複製、沒有生命與靈魂的罐頭遊具,弱化兒童的遊戲經驗。

他認為,因地制宜規劃出所有縣民共融的遊憩空間,將成為屏東重要的城市印記,而共融理念亦是促成各世代、各族群學習彼此尊重,讓大家願意在屏東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