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埋沒地底到世界發光
勇奪美國繆思設計獎
甫完工不久、有水有工業遺構的屏東縣民公園,是居民近來熱烈討論、極力推薦的最美公園、熱門打卡景點。近日這座公園更從全世界近四千件作品脫穎而出,奪下「美國MUSE DESIGN AWARDS」最高殊榮的「鉑金獎」,在全球創意設計領域引發矚目。
從傍晚四點以後,這裡會湧入熙攘往來的人群,有年輕爸媽帶著孩子來跑跳、玩沙、溜冰,享受親子時光;也有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坐著輪椅,被家人、看護推著到處逛,在餘暉下曬出一身愜意;還有更多的居民沿著水岸步道慢跑、快走,為自己的健康、體能充電。
到了假日,公園內的「地景劇場」,有戶外表演可以觀看;被綠草圍繞的「祕境花園」,傳出音樂表演的悠揚樂音,令觀賞者放鬆壓力、感動心靈。
解開紙漿廠空間
打通市區南北關節
公園的自然、文化、藝術、休閒功能,向來擔任豐富都市生活向度的重要角色。屏東縣民公園也是如此,而且它從工業廢墟重生的故事,更驚豔了整個南臺灣。
近六年前,屏東縣民公園的所在是台糖廢棄超過二十年的紙漿廠。在一九七○至九○年代,台灣經濟起飛,需要大量紙漿,台糖將南部糖廠製糖後的蔗渣,運到屏東殺蛇溪畔的紙漿廠,加工做成紙漿。
這座紙漿廠在一九七七年成立,建造了圓形汙水沉澱池、倉庫、五分車鐵軌、煙囪等設備,並引用豐沛的地下水生產紙漿。後來,因臺灣糖業式微、產量銳減、蔗渣原料不足、運輸成本增加,以及堆積蔗渣所造成惡臭,成為都市的窳陋等因素,最後在一九九四年關廠。
工業製程嘎然而止,紙漿廠無聲無息地走入歷史,成為一片荒煙漫草。「我在二○一四年底上任屏東縣長,隔年跟幾位縣府首長騎自行車,四處巡視公共工程。那時來到舊紙漿廠,發現這裡倉庫殘垣斷壁,裡面住著一堆流浪狗、堆積上百輛廢棄汽機車,我問當地居民,他們說幾十年來都沒人敢進去。」屏東縣長潘孟安回憶當時的情景。
潘孟安急欲解決城市被鐵路軌道與廢地切割的沈痾,而舊紙漿廠即是一個令城市發展卡關的結界。以屏東市來講,由溪流水路、鐵路劃分為南北兩區,北區較多為商業區,南區較多傳統工業,有舊紙漿廠、屏東工業區等。而舊紙漿廠被廢棄的狀況,形成一條隔絕帶,影響屏東市南北聚落的發展。
因此,若要打通屏東市的南北關節,必須先解開舊紙漿廠的空間。「公園、綠地對都市來講,是不可或缺的設施。」潘孟安提出把舊紙漿廠改造為開放空間的公園,說服台糖讓縣府代管土地,打開塵封多年的舊紙漿廠,透過活化荒廢的空間、營造殺蛇溪沿岸親水環境,將原址再造為屏東縣民公園。
陸、水、空齊發
城市更新火力全開
有了土地後,還要有經費做建設,「我剛上任,縣府財務預算處在『葉克膜』搶救的等級,不知道錢在哪裡、路怎麼走。所以,我們先租下台糖的破倉庫,向文化部申請歷史建築的修復費用。」潘孟安說,所幸屏東獲得文化部的支持,在二○一六年啟動台糖紙漿廠歷史倉庫的再造,翌年更在內政部營建署的協助下,取得前瞻計畫的經費,展開「殺蛇溪生活心樂章計畫」,第一期先將紙漿廠部分閒置空間,興建親子同樂的共融公園。
不過,在工程進行的同時,縣府與工程團隊遭遇了一個難題,那就是紙漿廠過去使用強鹼處理蔗渣的纖維,製程產生的強鹼廢土被埋在廠外的土地裡,「當我們發覺種樹、種草都種不活,真不知道這是夢魘的開始,還是改造城市蛻變的起點?」潘孟安露出苦笑地說。
為了換土完成植栽綠化,工程團隊派怪手挖除強鹼的底土,卻挖到埋在土裡的大型水泥結構,只好立即停工。潘孟安說,縣府開發屏東縣民公園時,只有平面圖,沒人知道底下會埋了什麼工業遺址,「但縣府有中央預算執行力的問題,但工程怪手挖開地表,發現水泥結構遺址的出土,讓我們經歷很多天人交戰,思索著要不要如圖施工,把土蓋起來就好,反正沒人知道。」
不過,潘孟安當下念頭一閃,發現這個遺址就像義大利龐貝古城,深藏未知的歷史印記,「我們接下來花了幾個月爬梳紙漿廠的歷史,尋找文獻與地圖、訪談紙漿廠退休員工,還好皇天不負苦心人,找到當初籌建紙漿廠的主任,他手上還有相關文獻與廠房圖,這才知道我們挖到的結構是卸蔗渣的地坑。」
從荷蘭、日本統治時代起,糖業是臺灣鏈結世界經濟的重要命脈,一度風光,而台糖用蔗渣製造紙漿,也實踐當代循環經濟。屏東的紙漿廠是台糖唯一的紙漿廠,具有產業遺址的價值。
站在記憶臺灣糖業歷史、屏東土地變遷來看,潘孟安認為紙漿廠遺址有歷史定位,應該被保存,與現代都市共存,「所以,我們就像考古一樣,把地坑、機械鏈條都整理出來,搞清楚這些結構、設備的用途。」由於工程預算有限,為了保存遺址,縣府只好捨棄不必要的設施,然後以現代的藝術美學、建築造景手法,為五處原是污水沈澱地坑,創造出一系列幾何風格的圓形地景,並導入遊憩、展演、舞台等機能。
陸地上的糖業工業遺址正在換膚重生,一旁的殺蛇溪水岸也同時展開整治。「殺蛇溪以前被工業區、養豬場、住家排放污水,整條溪烏烏臭臭的,就像黑龍江。縣府開闢新公園,總不能把鄉親帶來看污水,一定要做河川整治。」潘孟安除了要求經濟部工業局為屏東工業區設立污水處理廠外,縣府也為殺蛇溪刨除底泥,在上游利用自然工法,滯洪、阻斷畜牧廢水,設置截流井將家庭廢水引入污水下水道系統。
城市再造與更新的決心作為,不僅落實在陸地、水岸,還延伸到天際。縣府將台電沿著殺蛇溪畔設置的四十六座高壓電塔,逐步進行地下化,重新展現寬闊無阻的城市天際。
全縣水域並進
豐富都市縫合意涵
「我們不斷讓都市縫合!從鐵路高架化之後,貫穿屏東市區的東西向,然後以殺蛇溪縮短南北距離,產生都市縫合更多的意涵。」潘孟安強調。事實上,打造公園、水岸親水廊道的做法,讓屏東的城市再造現場,擴及到全縣各鄉鎮。
潘孟安說,每一座偉大的城市,都有一條孕育城市文明的河川,屏東剛好有多河川、多水系,縣府除了治水、防洪外,也要兼顧休憩、讓河川扮演城市記憶的角色,所以從北端高屏邊界的高屏溪,一路到南方恆春半島的港口溪,都利用在地不同的歷史背景、風土元素、地形地貌,形塑公園的親水、休憩空間,找回屏東自己的公園DNA,創造屏東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