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蔡宜璋的地方環境美學

設計花了7年、施工長達5年,奇美博物館整整花了12年才完工開幕。蔡宜璋說,前7年他在思考建築的邏輯,也試圖平衡建築師的理想和業主的想像,為此前前後後畫了40幾個草案,也有過無數的討論與推翻,但唯一不曾動搖的,是建築對環境應有的態度。

「博物館免不了是最耗能的建築,因為氣溫控制、濕度調節和監控必須24小時運作,對能源的需求越高,對環境越要友善,這就是建築對環境最基本的態度。」為落實這個理念,蔡宜璋挑選建材時會刻意瞭解其製程,以及建材本身對環境的影響。

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用心

而電線電纜作為能源的傳輸載體,重要性猶如博物館的神經血管,其用量和穩定性不只攸關博物館運作,也與環境友善大有關係。蔡宜璋指出,電線電纜是建築物很重要的元件,但建築師通常不會干預工程團隊要使用哪個品牌,而當負責建造的工程團隊告知將使用大亞無鉛電線電纜時,便引發他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在深入了解無鉛電線電纜製程時,蔡宜璋也得知,這項產品不僅製作成本高、工廠設立比較麻煩,製程管理也有許多挑戰,這些環節直接影響公司獲利,大亞的經營團隊剛開始也有猶豫,但考量到生產過程對土地的影響、產品本身與環境的關係,大亞最終決定友善環境應優於公司利益,因為即便電線電纜深埋在建物裡,卻是守護我們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

當代建築最重要的內涵

「博物館光建築本體用到的電線電纜總量就長達450公里,如果不是無鉛材質,那把這450公里長的電線電纜都攤在地上,每個接觸點都是污染源,若有害物質釋放到土壤或水中,毒素便會被動植物所吸收,最後可能成為食物再回到人體。」

人類從來無法自外於大自然的循環,因此蔡宜璋相信,若每樣建材都能從製程源頭開始把關、講究生產細節的友善,環境一定可以慢慢變好,而這也是奇美博物館作為台南當代21世紀建築最重要的內涵之一。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T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