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知道我為了你錯失了多少機會!你欠我太多了!」
  • 「你這種條件的人,也只有我能忍得了。」
  • 「我很吃驚,你跟我在一起,非但沒有進步,反而還一直在退步。我們現在的差距實在有點大了。」
  • 「我身上這麼多優點,就一點都影響不了你嗎?」
  • 「你覺得現在的你,從各方面來說,配跟我在一起嗎?」

當自戀者在關係中確立了支配地位,並且看到伴侶相對真實的一面後,自戀者們開始貶低、打壓伴侶,徹底從風度翩翩的理想對象,變成了尖酸刻薄的挑剔者。

自戀者打壓人的訊號

  • 「你怎麼最近又胖了啊?臉上怎麼還長痘痘了?曬得好黑啊!」
  • 「家裡到處都這麼亂,為什麼不收拾?你這副樣子,除了我,還有人能受得了嗎?」
  • 「你長這麼胖,還吃這麼多,也就只有我不嫌棄你了。」

若你從沒聽過這樣的話,一時間就會有點無法接受。相較於生氣,你更加驚訝。對方感覺到你可能生氣了,便立刻安慰你說:「我就是開個玩笑,你怎麼這麼開不起玩笑呢?別太當真。」

上述情況,很可能是自戀者開始對你進行打壓的訊號。如果你還不能確定,可以再思考一下,你們的關係是不是這種模式:一方長期貶損另一方能力低下,表現不夠好,不如自己優秀?

這種打壓形式不僅存在於戀愛關係中,也存在於父母之間、朋友之間及職場中。

如果貶損和打壓只是一次性的,後續再沒有發生過,那麼可以稍稍放寬心。而如果是長期的貶損,比如是明顯的對人不對事及進行人身攻擊,那就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了。因為這很可能是自戀者刻意施加的精神虐待。

自戀者的精神虐待:只要自己好,別人不好沒關係

在我接觸到的關於精神虐待的諮商個案中,關係中的一方普遍明顯的處於支配地位,這個人的態度就是一切,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最終的結果就是,被貶損、虐待的一方百依百順,唯命是從。

看起來兩個人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實際上,他們處在完全不平等的位置。作為貶損方的自戀者不但不能提供支持和安慰,反而還會給對方一種暗示:你就是做不好這些事,你就是不行。

久而久之,很多自我概念和自我認知尚未構建完好的另一半,尤其是女性,會出現習得性無助的情況:遇到打壓時,基本上不會反抗,而是默默承受。

她們還會建立起長期的內歸因模式,認為都是自己的問題,是自己不夠好,進而產生精神內耗,自信心不斷受打擊。比如有的女性會把伴侶說自己身材和樣貌不夠好的話當真,不斷減肥,甚至到了極度瘦弱、營養不良的狀態,最終影響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在精神虐待的過程中,施虐者會經常諷刺、嘲笑、挖苦受虐者,甚至有時還會捏造受虐者的缺點。例如,妻子明明已經很漂亮了,丈夫還不滿意,當著外人的面評價妻子:「唉,她只能說很一般,沒看到都有法令紋了嗎?」這看起來是謙虛,實則是為了襯托更加優秀的自己。

同時,施虐者還常常會不斷強化自己完美的正面形象,進而加深受虐者的自卑,打擊其自尊心。

此時,施虐者已經牢牢掌控了關係的主動權,受虐者只有言聽計從,才能與之維持相對和諧的關係。受虐者已經形成了一種觀念:只要我再聽話一些,他就會對我更好。

「你想多了」是他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尤其是當受害者提出自己很受傷時,施虐者往往會否認事實,並且拒絕進一步溝通。

施虐者的語氣普遍是冷漠的,同時往往言行不一。他們會大吼大叫,摔東西,然後敷衍的對受害者說一些「我不是針對你」、「我就是心情不好」、「你不要小題大做」等推脫性的話。

另外,自戀者非常善於否定伴侶的人格。無論大事、小事,他們都會表達出一種態度:你的作用真的很小,你不夠優秀,你的能力不行,你毫無價值。

本質上他們就是在說一句話:「我好,你不好。」

要留下,還是離開?

1.認清自己是否正處於一段精神虐待的親密關係中

你需要評估幾個方面:是否在關係中總覺得受到威脅、被支配,甚至感受到羞辱,個人價值被貶損,或者常常感到孤立無援。如果是,或許你已經建立了一種自動化自我負罪的模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歸因模式。你會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是自己不夠好。

此時,你應該改變認知,這樣想:自己在這段親密關係中,即便有問題,也並不需要負全部責任,我們不能、也不應該代對方受過。

2.你要評估一下,是否可以及時止損

很多受虐者選擇繼續容忍、配合施虐者的原因是「他之前不是這樣的」、「過段時間,他就會變回原來那個溫柔的他」。

有這種想法很正常,但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的這樣自我說服,最後你可能就會徹底失去逃離這段關係的勇氣。

承認自己所愛或者曾經愛過的人不好,也許是一件很難的事,這種認知失調會讓我們感到痛苦。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應該及時止損,保護好自己。

3.很多受虐者實際上是非常害怕衝突的

他們為了避免衝突,經常會過度順從,不會反抗對方所說的一切。長此以往,他們會習慣性的順從,甚至討好對方。可是他們內心真的是這樣想的嗎?

大多數受虐者都是極度壓抑的。其實對於多數人來說,一些文化道德的束縛讓他們習慣於壓抑自己,甚至自己說服自己:「嗯,我就是這麼想的,我可沒有壓抑自己。」他們會習慣性否認,甚至不允許別人提醒自己的壓抑。這實際上是一種「不良的平衡」。

受虐者一直委曲求全,而施虐者只會變本加厲、更加肆無忌憚。因此,為了不再受到傷害,受虐者要勇於面對衝突。

當然,如果經過評估後,你認為確實存在著很多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和障礙,也可以進行專業的心理諮商來獲得幫助。如果這樣還不能解救自己,就真的可能萬劫不復了。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親密關係中的隱蔽人格

書籍簡介

《親密關係中的隱蔽人格:遠離「操縱、暴力、虐待、自戀」的魅惑與傷害》

作者:于悅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寶瓶文化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24/08/07

作者簡介

于悅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研究學者)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博士,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心理系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同臺灣諮商心理師)。

主要研究領域為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青少年越軌與問題行為、心理健康與心理測驗及評量、組織行為與管理、職業生涯規劃等。目前主要聚焦於家庭系統下的親密關係與成長,同時關注各領域中的人際溝通、情緒與壓力管理及大眾常見心理問題。

在國際重要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人格期刊》)、《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人格與個別差異期刊》),以及中國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主辦的《心理科學進展》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學歷】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教育學碩士(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法學學士(北京工業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