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們到了我這個年紀,衡量人生成功的眞正標準,是你希望愛你的人當中,有多少人眞的愛你。」——華倫.巴菲特

身為紐約市第一代柬埔寨裔美國人的子女,凱希(Khe Hy)人生中的第一個「遊戲」是找尋歸屬感。凱希的遊戲計畫很簡單:只要賺夠錢,就能獲得地位;有了地位,他再也不會覺得自己像局外人。

中學時候,凱希收集漫畫書和棒球卡,不是因為他喜歡,而是因為他發現它們會隨著時間增值。高中時,凱希對當時新興網路的賺錢潛力感到著迷,他自學了基本的HTML語法後,向父母的朋友們推銷自己的服務,為旅行社和花店等商家架設網站。

凱希的生活圈以2個目標為主:賺錢和進入名校。2個都成功了。凱希以優異成績從聯合國國際學校(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chool)畢業,然後錄取耶魯大學。

大學期間,凱希的主修科目之所以選擇電腦科學,是因為畢業後的平均薪資最高。大一的時候,他已開始思考畢業後的生活,目標是讓自己的收入最大化。

在凱希看來,只有4種工作值得關注:律師、銀行家、工程師或醫生。凱希選擇銀行業,他仍然堅持自己的遊戲計畫,要賺錢、獲得地位、找到歸屬感。

在徵才過程中,投資銀行展示了這一行的奢華魅力。他們派黑色轎車去接凱希,載著凱希和他同學去頂級餐廳享用美食。年輕副理請凱希喝了50美元的威士忌,並對年終獎金和豪華客戶晚宴讚不絕口。

投資銀行的升遷制度非常淸晰,從實習生到分析師,到副理、副總裁(VP)、再到董事,凱希已經看到一條通往頂峰的道路。

作為銀行家的前10年,凱希升遷迅速。大學暑假和畢業後幾年,他都在華爾街工作,後來進入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

儘管已在職業生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卻開始有種隱隱約約的不安感。他看到他的上司們,星期六早上還要參加電話會議;他經常每週工作70個小時,而且對那些獎金略高的同事越來越不滿。

這種不安的感覺就像鞋子裡一直卡著一塊小石子,但他不理會,繼續把目光投向下一個目標。

事業超成功,壓力卻大到掉髮

他在28歲時買下他的第一間紐約市公寓;30歲之前,達到了年薪百萬美元;31歲,他被升為該公司歷來最年輕的董事總經理之一。總是會有另一筆年終獎金或另一次晉升機會,來暫時麻痺他的存在感恐懼(existential dread)。

但每一次,凱希也對這些物質成就更加免疫了一點。凱希告訴我:「成功就像一種癮,第一次得到成功,你會開始產生幻覺。但就像你每天都吸煙,你需要在早上吸10口大煙才能感覺正常。」

33歲那年,凱希醒來要去參加一位最好朋友的婚禮時,長久以來的問題達到了臨界點。他女友發現他頭髮掉了一大撮,後來他才知道這是因為壓力引起的落髮。

眼前這位男士是外在各項成就都達標的人。他是高中畢業生致詞代表、耶魯大學畢業,亦是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史上年紀最輕的董事總經理。然而,他的壓力卻大到頭髮脫落。

15年來,凱希一直以為,有天銀行帳戶裡的存款會消除所有的煩惱,但當他看到鏡子裡的自己,一位33歲頭髮稀疏的男人,顯然,財富和地位並沒有讓他更快樂。

驚覺工作和自我價值觀背道而馳,決心裸辭

某天下午,凱希在貝萊德的一位下屬向他請教是否該攻讀商學院。凱希認為,商學院或許能讓他的下屬完善教育訓練,並暫時遠離華爾街的繁忙壓力,所以建議他試試看。下屬聽從凱希的建議。

然而,凱希的上司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他大聲嚷著:「他是我們最優秀的員工之一,我不敢相信你居然讓他離開。」凱希知道自己加入金融界的原因是為了賺錢,但與上司對話的那一刻,他被迫正視公司價值觀與自己價值觀背道而馳的事實。

公司只在有利於自身的情況,才會關心員工的福利。

後來,在2014年,凱希的妻子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女兒蘇莉亞(Soriya)。凱希告訴他最要好的朋友們,說他覺得不快樂、考慮離開貝萊德,他們則回說「這樣太冒險了」,或「那你女兒怎麼辦?」之類的話。但想到剛出生的女兒,對他來說並不是阻礙,而是一種啟示,凱希最終決定離開他已經厭倦的工作。

為人父以後,讓他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他告訴我:「我意識到,最冒險的事情是我的孩子看著他們的父親對工作失去興趣,只為了錢而工作。」年終獎金不再是他的北極星,成為父親,激勵他改變自己的方向。

2015年,凱希離開貝萊德,再次讓他的老闆們驚愕不已。在貝萊德集團,凱希擁有工作保障、年薪7位數和令人稱羨的職稱,但他的上司沒有看出凱希已經失去了參加金融遊戲的熱情。

凱希這時35歲,身邊有一個剛學走路的幼兒,一個剛從繪畫藝術碩士課程畢業的妻子,而且還沒找到下一份工作。

等到最初離開金融界的衝動消退後,問題開始出現。他的朋友和前同事都在問:「你下一步要做什麼?」蘇莉亞托兒所的一位家長只問了一句「你是做什麼的?」就讓凱希陷入存在感恐懼的漩渦之中。

遊戲會告訴我們到底應該做什麼,以及我們做得如何。離開貝萊德不到幾個月,凱希就開始尋找新的遊戲。

他考慮加入一家科技公司,也嘗試過提供人生指導,還一度想過要成立風險投資公司,但這些感覺都是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它們依然是凱希過去尋求地位而玩的遊戲,而不是對工作本身的喜悅。

找到令自己欣喜的事

但凱希很快發現,有一項活動讓他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在新獲得的自由時間裡,凱希每天都在聽Podcast、閱讀雜誌文章和看YouTube影片。他開始發送電子郵件給36位朋友,附上他大力推薦的內容連結。

凱希感覺自己像是高中生在製作混音帶,開心的替別人挑選東西。第一封郵件的主旨欄說明了一切:「我最近假期看過的一些精彩內容」,裡頭有4個文章連結、2則YouTube影片和一個Podcast節目,最後一行眞誠的寫著:「不確定下一次什麼時候還會有。」

這封郵件引起了共鳴,幾乎每個收件人都回覆他們很喜歡這些推薦,有些朋友甚至還轉發給其他人。這對凱希來說是某種信號,暗示他找對了什麼。他開始發送更多的推薦郵件,收件人淸單也不斷增加。最後,他決定將這份電子報命名為「RadReads」,RadReads成為凱希接下來的舞台。

如今,這份電子報擁有超過4萬名訂閱者,凱希和他的家人從曼哈頓搬到了加州的曼哈頓海灘。現在他靠著自己的RadReads電子報和「充實你的生產力」(Supercharge your Productivity)線上課程賺錢生活,這門課程主要是幫助專業人士,在不加班或使用各種工具的情況下,更有效的完成工作。

凱希承認,離開華爾街的繁忙工作,卻教別人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聽起來很諷刺。但凱希認為,提高工作效率只是一種偽裝,眞正的目的是幫助別人建立更符合他們價值觀的生活。

在生產力研究和任務管理策略的課程中,穿插了關於「重新定義非生產力的時刻」、「關注生活中重要但不緊急的部分」和「學習如何放鬆」等內容。凱希的最終目標是教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他的新生活方式確實使他得以實現這個目標:他每天都去衝浪、從不錯過與家人的晚餐、總是親自哄女兒們入睡(現在他有2名女兒)。

他告訴我:「即使我現在以幾百萬美元出售RadReads,我的幸福感也不會改變。」

靠外在標誌獲得成就感,會永遠無法滿足

凱希的早年生活被「如果A就能B的條件式」思維所支配。「如果我取得好成績,就能進入一所好大學」、「如果我進入一所好大學,就能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如果我有一份高薪工作,就買得起高檔精品。」、「如果我買得起奢侈品,我就會快樂。」但是,隨著凱希獲得越來越多想要的東西,不僅勝利的感覺不再那麼有意義,他的欲望目標也不斷移動。

依賴外在的成功標誌,可能會讓任何領域有抱負的專業人士永遠感到不滿足。這並不是說野心和成就必然是壞事,但為了滿足靈魂最深處的渴望,我們的價值觀和我們所參加的遊戲必須保持一致。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確保我們對於成功的理解,眞正屬於我們自己。

克服價值俘虜的解決辦法,就是「價值自決」(value selfdetermination)。價值自決也就是弄淸楚你自己關心的是什麼。確定自己的價值觀,可以讓你根據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生活環境來定義成功。

玩完一款電玩遊戲之後,玩家通常會停下來,問自己這款遊戲值不值得、是不是消磨時間的好選擇。但在職業生涯中,這種內建的停頓機制很少。

對凱希來說,情況確實如此,他的生活發生了一系列的轉變,才意識到自己一直遵循的價值觀,實際上並非他自己的價值觀。

*本文摘自堡壘文化《夠好的工作

書籍簡介

《夠好的工作: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挑戰「夢想工作」的迷思,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作者:西蒙.史托佐夫(Simone Stolzoff)
譯者:陳珮榆
出版社:堡壘文化
出版日期:2023/11/22

作者簡介

西蒙.史托佐夫(Simone Stolzoff)

來自舊金山的作家和設計師。曾任Atlantic Media的編劇和全球創新公司IDEO的設計總監,為谷歌、微軟、Facebook等公司設計有關如何培育、吸引和留住員工的方案。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大西洋月刊》撰文。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工作之餘,他經營一個線上讀書俱樂部、寫詩,或到戶外走走。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