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養小孩的目標,就是希望孩子最後能好好的離開我。
同樣是給小孩一輩子的禮物,比起音樂和排滿課表,我情願孩子擁有的,是自由、自主和自我調節能力。
過於強調成就,會忽略人生的主要課題
就用我先生來舉例,他雖然是做為進入醫學系畢業生的考試制度勝利者,但卻做過「把雞蛋直接丟進微波爐加熱」這種極其不符合生活常識的危險行為。更不要說在剛結婚、還會吵架時,他基本上沒有控制自己情緒和用詞的能力。
那陣子,我們倆吵過最有意思的架,就是非常認真的探討:為什麼他的人生中,從來沒有人要求他「做錯事情要道歉」,以至於他下意識的認為,自己是絕對不會犯錯的。
後來我才發現,由於他考試和技能表現實在太好了,任何生活、社交能力上的錯誤,都只是個無傷大雅的小問題而已。就連班上大吵大鬧,同學都會很有默契的把他拉出去頂罪,因為主任只要發現受罰的名單有他,也只能看在成績的份上,大事化小,放過一馬。
現今的教育制度,常常讓小孩以為「成績和得獎」是人生的全部,是會不會被當作是成功者的關鍵,但學會生活與自我管理,才是一個人一輩子過得好不好的主要課題。
華人式的教育,非常喜歡少年天才,爸媽培養小孩,就像在玩養成遊戲一樣(編按:模擬生活情境,玩家以培育者的角色來進行的遊戲),家長只要能夠用最經濟的方式,把小孩送進某個階層或某種獎項,那就達到了通關里程碑。
這種思維,略過了兒童進入青少年必經的發展歷程,例如探索和選擇的能力、莽撞與失敗的可能性、甚至是叛逆和拒絕的機會,也就間接縮小了他們培養這些能力成長的可能性。
同時,這類家庭都有個特點,就是家長會把各種基礎的生存能力,濃縮成一張標榜著「你以後會感謝我」,所以應該由爸媽規劃、「對你來說最好」的時間表。然後,人生重要的課題,諸如自我時間管理、健康活動、飲食調配、金錢運用、休閒娛樂、自我情緒洞察和人際交互⋯⋯都被家長越俎代庖。
這些家長沒有考慮到,到了他們「必須離開掌舵者角色」的那一天時,孩子到底還有沒有能力,在社會的雷霆暴雨之中握好方向盤。
不曾擁有過自由的人,往往不知道什麼叫做自主性,更難以有機會去體驗如何和「自己的情緒」、「自己的需求」協調共存。
真正該在這個階段發生的教育,應該是問問看2位以馬內利的同學,如果沒有錯誤答案的話,自己該如何排這張時間表,為什麼?同時,反過來問家長,如果孩子現在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那你期待到什麼時候才放權,讓他們可以不顧正確答案、試著尋找這個問題可以有的各種答案呢?真的到了那時,他們為了找到答案而試錯的代價,你真的覺得值得嗎?
讓孩子學習照顧自己、獨立思考
我24歲就生了第一胎。從孩子滿2歲的那一天開始,我給她的每一項教育都是為了讓她做好「能夠離開爸媽」的準備。
現在的她,能自己換尿布、穿衣服、吹頭髮、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拒絕任何甜食、手機、平板,在所有人看電視的時候,選擇去旁邊拿書和點讀筆;在她難過或想生氣時,她能主動跟我說自己的情緒狀態,跟我討論「這時候該如何解決」,如果她很想要做某件事情(好比去公園玩)也完全可以跟我協調、互相配合;我帶她出門參加活動,或者是我老公帶她出門參加活動的時候,她都可以有約半小時到1小時,能穩定的做自己的事情。
隨著身高和穩定性都增加,她開始跟我一起逛超市,學習如何運用錢和控制預算、合理的規劃每一餐應該要攝入的食物、簡單理解廚房裡的化學應用,也開始感受天氣的差異,會如何影響自己每天穿衣的搭配。
出門買玩具,也是她在做決定,近期在看到可愛的小廢物時,多半阻止我亂買東西的那個人,都是孩子。
養育不是讓家長重玩一次人生遊戲
我們很尊重她,所以凡事涉及她的決定,都會跟她討論,也很相信,孩子有能力能夠把這些基礎的技能越做越好,所以常常會放手讓他嘗試。
我完全能理解,家長做為養育小孩的角色,就像是在二刷一款已經打通關的遊戲,你總是忍不住想要下手、去指點江山,且認為在自己的運籌帷幄之下,這隻新的角色肯定能有最好的發展,卻忽略了「我孩子的生活,並不是我的賽局和遊戲」。說到底,我只不過是跟他互動非常親密的一個NPC而已。
家長的責任,是陪伴他成長、在必要的時候引導方向。不是代替主角,把所有的困難跟特殊關卡全部走完。你感到技癢難耐,是你的事情,練習評估資訊、自由選擇並認知到「承擔」,是小孩成長階段中最重要、最低成本學「為自己負責」的一個過程。
家長插手,只不過是為了蠅頭小利,墊高小孩未來「學習面對失敗」的成本而已。
讓他追求自己想要的世界
我們之所以選擇給3歲小孩這樣的教育,很大程度是來自於我相信只有她自己,才完全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瑣事和決策負責。家長才能確信,在未來一天,她因為人生有所追求、或和我們有想法上的差異,想要暫時與我們分離時,她會好好照顧自己。
當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可以照顧自己,才有能力為自己想要的世界跟家長談判,我們也才能在親子交涉之中擁有對等的關係,不需用擔心當作約束的藉口。
從她出生那一刻起,我想給她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她有能力在多年後,能夠沒有束縛的離開我。
我希望她在這段兒時經歷中,做好一切面對社會和未來的準備,讓她妥善運用這些能力自主、自由的為自己負責。
做為一個經歷過「擁有式教育」時代的人,我理解只有做好「能夠讓小孩好好離開家長」的打算,她們才會足夠喜歡自己、足夠勇敢嘗試、足夠有能力的走進想要的世界,並且足夠主動的因為愛或快樂,自願與你分享生活的美好。
說到底,就是所羅門王的故事,只有預備好與捨得,關係中的雙方才都是自由而自願的。
*本文獲「陳睨」授權轉載,Facebook原文
責任編輯:陳柏燕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