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的人際關係,怎麼辦?

從退休規劃角度看,這堂課似乎沒有太多準備工作可做,一旦真正退休,最先感受到準備不足的,卻很可能是這堂——離開職場後生活圈一夜之間產生巨大改變,雖然不見得都是壞的,但只要是改變就需要花力氣適應。如果適應不良,期待中的美好生活可能反令人失落沮喪。 

改變發生在和原來熟悉的社交圈脫節。上班族的世界圍繞工作打轉,離開職場,要維繫和老戰友關係難度很高。原因是,退下來後會漸漸發現,你不是原來的你,他們也不是原來的他們,少了工作這個粘著劑,結合不易。 

退休就該多交新朋友?

少了老朋友,有人說要努力結交新朋友,我同意一半,朋友多很好,但無需為怕孤單而交朋友。現今社會要擴大連結的方法很多,保持自身不斷學習成長,比有一群常在一起吃喝的朋友重要。

還有人說,要盡量和年輕人交朋友,我也覺得沒必要,所謂友直、友諒、友多聞,交友和年齡無關。 

過去幾年,我從旅行中結識一些朋友,一方面有共同興趣,自然容易聊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和愛旅行的人相處,既能共歡樂,也能共患難。即使只是萍水相逢,既能把酒言歡,也能掏心掏肺。有幾個這樣的朋友,比有一堆可以聊天打屁,但並不真正關心你的朋友強得多。 

改變也發生在退休後和原來「交往」不多的家人關係更加緊密,更長的相處時間對某些人來說如魚得水,對另一些人則可能是一種負擔,甚至苦難。如果沒有心理準備,退休生活品質必受影響。生活需要斷捨離,重點之一正是包括家人在內的人際關係。 

退休後,如何與另一半相處?

其中重中之重必然是和另一半的相處,過去幾年常有人寫私訊問我這方面有問題怎麼辦?我除了勸對方努力改善經營外,其他辦法不多,這幾年見多負面案例想法有所改變。退休後人生還有幾十年要過,如果學業,事業都可以打掉重練、重新再來,感情有何不可? 

夫妻之間關係不睦能修補當然最好,難修補但可以相互尊重,各過各的也還能接受,否則乾脆長痛不如短痛,離婚、卒婚、分居等都是選項。時代不同了,不需在意外界眼光,但必須把子女關係、財產分配等議題整理清楚,退休不是人生尾聲,是新階段開始,要讓它清清爽爽開始。 

至於和父母、子女相處,華人傳統觀念家庭是互助團體,演變至今,不少中壯年被照養年邁父母或自立能力不佳的子女壓得喘不過氣來。個人認為,不管身為人子(女),人父(母),該盡的責任一定要盡,超出部分則需量力而為。底線是不要賠上自身追求人生理想機會,這麼做不是自私,是為人生負責。 

改變更發生在獨處時間大幅增加,這點同樣可能是受人歡迎,或令人害怕的改變。通常事先有規劃的人迫不及待展開新生活,但如果退休是在被動,甚至被迫狀況下發生,很容易對突然空閒下來的生活感到手足無措。 

退休後,該怎麼「轉移注意力」?

這時有些人會把注意力從工作轉為投資理財,因為它給人一種繼續為生活打拚的假象,但事實是,雖然兩者目的都是賺錢,但通常工作越努力,錢賺得越多,理財則和努力沒有必然關係,退休後把過多精力花在此,輕則浪費時間,重則賠光退休金。 

獨處的不二法門是從事職志,一頭栽進會做、喜歡做,又有意義的職志世界,獲得的回報不是金錢(或者該說不是目的),而是源源不斷的平靜喜樂和成就感,以及更好的人際關係、更高的生活品質。 

每每說到這點總有人說:「我的職志就是投資理財啊!」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我無話可說,但據我觀察,多數這麼說的人只是對自己認識不足,不清楚除了金錢外能令自己安身立命的事物。離開職場後將重心放在理財上,以為保持生產力,其實不過玩金錢遊戲而已。

與家人親友相處是生活一大樂事,前提是要有類似價值觀,而不是抱團取暖。退休後無需考慮利害關係,更要做到人際斷捨離,空出心思時間做想做的事。老伴、家人、朋友陪自己走一段人生,感謝、感激!但別忘了,走著走著終究是一個人,務必善待那位永遠不離不棄的朋友:自己!

*本文摘選自時報出版《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

責任編輯:陳柏燕
核稿編輯:倪旻勤

書籍簡介

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 (十周年全新增訂版)

作者:田臨斌(老黑)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04/12

作者簡介

田臨斌(老黑)

  1960年生於台北,任職殼牌(Shell)石油22年, 曾外派澳洲和中國大陸等地。45歲事業頂峰之際,放下工作,移居南台灣,積極經營退休樂活人生。

  離開職場後,除了找到對寫作的熱情,還考上街頭藝人證,在愛河邊以吉他彈唱英文老歌,並和另一半攜手從事包括郵輪在內的各種旅行,且將旅行經歷及生活體驗和讀者朋友分享。

  著有《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懶人大旅行》、《老黑的FIRE生活實踐》、《一百則旅行諺語,一百個你該旅行的理由》等書。

  臉書粉絲專頁:老黑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