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修・麥卡欽(Hugh McCutcheon),2018年入選國際排球名人堂。2008年帶領美國男排榮獲北京奧運金牌、2012年帶領美國女排在倫敦奧運奪得銀牌。修是奧運史上率領男女國家隊分別奪得獎牌的3位教練之一,2008年提名為奧運年度教練。

體育競技是身體的比賽,但需要高度的心理專注與控制力,以及身體技巧與能力。心理素質很重要,但競技並非智力競賽,而是可以運用心理技能從而提升表現的身體競賽。體能活動之間的空檔,就是心理技能較勁的時候。

一講到運動的心理層面,最常想到的是壓力的概念。依據社會心理學家鮑麥斯特(Roy Baumeister)的說法,壓力可定義為一種情緒反應,是由使「在特定時刻有好表現」的重要性增加的因素所引起。

背負眾人期望奪牌的壓力如何調適?

期望是心理狀態的另一個層面。同樣,我們在自己希望未來會發生的某事上,又加上了情緒反應。更糟的情況是,那個某事是某個別人對我們未來的期望。在如今社群媒體盛行的世界裡,運動員不只必須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期望,也要學習如何處理他人的期望。

那個他人,還常常是自己根本不認識的人。運動員必須劃定界線,哪些是自己的事,是需要關注或需要控制的,哪些不是自己的事,就放開它,讓它隨風而逝。家人、朋友、教練、社群媒體或新聞媒體,要應付這些真的太累了。最重要的,其實是你對於自己的期待,那是你要回答的最關鍵問題。

雷維沙博士是運動心理學領域的巨擘。他的研究範圍以棒球為主,在我力邀下,他也為美國男子與女子排球隊提供諮詢,並到我們明尼蘇達州的訓練場館待過一陣子。雷維沙的運動心理學理論,開宗明義就是要先找出並理解運動員投入這項運動是為什麼。

了解這個,才能對如何成就目標指明方向並賦予意義。他學說的核心主張,就是要控制好能夠控制的;延伸來說,就是運動員若能學會控制自己,就能控制自己的表現。假使在比賽的不同階段(即準備、競技與賽後檢討),運動員都能學會自律,他們就能持續穩定發揮出自己的最佳表現。

控制好整個準備過程是艱鉅的任務,要設法提升自己這方面的能力。準備的內容從目標的釐清、技能的習得,到練習規畫,也可能是作戰系統、戰術、後勤,或任何能夠提升表現的因素。

到了競技時刻,控制就表現在專注當下,在一球與一球之間,一分與一分之間,一次控球與下一次控球之間。

賽後檢討時,要能誠實對自己的表現進行主觀評估,對客觀的統計數據與錄影片段也需要有解釋和評估的能力。運動員要找出自己做得很好以及進步空間較大的地方,作為下個準備階段的參考。

然後,這一切都必須透過運動員的認知再加以評量。運動員對於自己和自己的表現是怎麼看的,有什麼感覺?他們對教練,對訓練計畫,對團隊等有什麼想法?這些想法都清晰而一致嗎?運動員的感受是否帶來了矛盾,使他們遠離設定的目標?若運動員的認知與現實不符,我們要把運動員帶回到此刻,回到真正發生的現實裡,回到控制他們能控制的事物這個過程裡。

專注當下的能力,知道自己身在何處,這對運動員非常重要。他們要透過競技來得勝,但也必須了解,專注在競技的過程會提升自己得勝的機率。他們必須控制好自身所能控制的部分,包括自己和自己的表現。

所有人都有狀態不佳的時候,覺得有點累或哪裡不太對勁,但就如雷維沙博士會說的:「感覺很好這件事的重要性,被大家過度強調了。」他會問:「你有那麼差,差到需要感覺很好才能打得好嗎?」這是個很棒的問題。

現實就是你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感覺很好,運動中如此,生活中亦然,所以你要怎麼做?你要去定義那一刻,還是讓那一刻來定義你?今天的狀態不在高檔,但你能把自己次檔或低檔的狀態百分之百發揮出來嗎?還是你要在自憐的泥淖裡打滾,變成自己感覺的俘虜,隨波逐流?

運動領域中,卓越者與優秀者的差異在於他們競技的能力,在於他們能否在競技時刻給出自己所有的一切。即使有太多理由支持他們不要全力以赴,但他們把自己的感受放在一邊,全心投入到競技的過程中,盡己所能把該做的做完。就像雷維沙說的,他們能好好去過很爛的一天。

今天狀態差,就為隊友打氣

對團隊運動的運動員而言,這種能力的培養有個特別有效的方法。除了紀律與自我控制之外,運動員可以試著把注意力從自身不足之處移開,專注在如何幫助團隊。

對運動員而言,越是執著在自己打得不順這件事上,往往就會打得更不順。與其一直糾結在自己要拿出最優表現或忙於自怨自艾,不如幫助隊友,來彌補自己不盡理想的表現,可以說一下計畫或鼓勵隊友,並在隊友成功時為對方加油打氣。

為團隊注入能量,不要因為自己表現不如預期,就自私的把能量從團隊中帶走。隊友替你做了你沒做到的事,你應該心懷感謝,並盡一切可能的方式幫助他們。這種把注意力往外放的方式,通常能提升個別球員與整個團隊的表現。

這些心理素質的策略,往往要靠教練灌輸給球員。因此,教練應該多加學習並擁抱這些心理策略,將其融入到練習與競技的規畫和執行之中。大多數時候,教練會是那個試著幫助運動員回到當下的人。要做到這點,教練必須學會在正確的時候,用正確的語調,說出正確的話。

運動員的心理壓力是常人無法想像的

運動員不是機器。他們是人,而且很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面臨心理健康問題。就拿以常人無法企及的毅力而訓練不懈的運動員來說,從現實世界的角度看,這些人很可能具有強迫症特質。全心投入與強迫症之間的界線很模糊。我舉這個例並非要抹煞頂尖運動員投入的大量心血,我只是要說明運動員也是人,人的脆弱之處他們也不能倖免。

我們的一流運動員,特別是在奧運競技場上的,常因背負期待與隨之而來的壓力,而承受心理與情感上的重擔。最受矚目的,如美國競技體操選手西蒙.拜爾斯(Simone Biles)與高山滑雪選手米凱拉.席弗琳(Mikayla Shiffren),兩人都被看好在各自的項目奪得多面奧運金牌,兩人也都歷經一番掙扎。最近美聯社的一篇報導,將席弗琳面對外界期待她奧運奪金的感受做了很好的總結:

「一定要摘下金牌,否則就令人大失所望。」

席弗琳發現,對拜爾斯來說,「還不只這樣。沒有奪金還說不上『失望』」,因為大家根本不覺得有那種可能性。關於那種壓力,我只知道一件事:要贏不容易。從來都不容易。」

她沉默片刻,接著說,奧運賽事本身「整體而言不是什麼享受的過程」。

沒錯,席弗琳承認,奧運參賽期間是有些很棒的片段,有能夠珍藏一生的回憶。是的,這讓一切都「值得了」。

「但這不像大家說的那樣,好像到處是彩虹,是陽光,還有蝴蝶翩翩飛舞,」席弗琳說。「大家就覺得『哇,那好像超好玩的!』,但你會覺得,是啦,如果衝過終點線的5秒鐘內看到綠燈(代表最快時間)也了解那代表什麼涵義,是滿好玩的。這個部分很好玩。但除此之外,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時候,壓力真的、真的非常大,讓人很不舒服。」

人都有苦苦掙扎的時候,但這些頂尖運動員還有其他許多人,他們的掙扎被放在全球矚目的舞台上搬演,被眾人放大檢視。他們犯了幾個失誤,就被媒體公審、嚴厲批判,而這些失誤很可能與大眾對他們不切實際的期待有關。看到他們被如此描繪、遭受如此對待,實在讓人失望又傷心,感覺很沮喪。如果是大學講師或什麼領域的專家,在課堂上或實驗室犯錯,消息並不會跑到你的動態消息裡。

*本文摘選自奇光出版《冠軍行為

書籍簡介

{DS_IMG_376051}

《冠軍行為:奧運金牌教練的卓越競技學&冠軍育才術》

作者: 修.麥卡欽 Hugh McCutcheon
譯者: 林郁芬
出版社:奇光出版
出版日期:2024/07/03

作者簡介
修・麥卡欽(Hugh McCutcheon)

2018年入選國際排球名人堂。在紐西蘭出生、長大,最為人所知的成就是擔任總教練期間,分別於2008年帶領美國國家男子排球隊榮獲北京奧運金牌,以及2012年帶領美國國家女子排球隊在倫敦奧運奪得銀牌。修是奧運史上率領男女國家隊分別奪得獎牌的三位教練之一,更是其中唯一的美國教練。2008年提名為奧運年度教練,目前執教於明尼蘇達大學女子排球隊。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