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問:請教在疫情前擬訂對策,或者疫情後布局,你是怎麼在蒐集這麼多資訊後,訂出一個較適合公司的對策?怎麼做整合?

答:說真的,我們一開始什麼都要,然後才發現吃不下、需要篩選,篩選是共識決,選擇大家真的能做的。第一年什麼都要,第二年大家已經有一個軸線,就是走入軌道觀光、軌道經濟,再來就是走入山林,因為臺灣70%是山林

鎖定方向,就在裡面一直打深。好比鳴日號成功了,所有同仁都知道要把這件事做好;藍皮解憂號跟地方做整合成功了,很多鄉鎮都請我們去,但我們不可能亂承諾,我們不敢去,他們說「你們可以的」,我們當然不可以,太大了

其實最難的就是說,你一開始看到別人沒看到的,對不對?所以,我們現在儘量是練習我看到你也看到,然後我們願意共同去把它拿回來、願意去做它,這個是最難的。不然看到機會,大家都有這個能力,就好像說很多同事他滿會批判的,這個能力大家都很強,但是請他寫解決方案,都滿弱的。轉型要解決方案,要聽到「能做的」。每樣都成功太難了。

然後我們也會更換團隊,就是本來在操作的團隊,換另外一個團隊來做,不然他會僵化在那裡,我們最怕的是技能固定化,那就完了。但是如何轉移換另外一個團隊,這也是一個難度。總之,就是你不要固定在一個團隊做同樣的事

學員問:我要追問一下剛才的問題,是說我們看到機會,發散後要不要去收斂?我到底是不是應該繼續往下走?搞不好我就突破了那個難關,然後我就能達到終點,還是視它為沉默成本?是應該繼續往下投資?還是也沒賺什麼錢,要去找另外一條路?

答:以前有本書叫《策略九說》,看到的都是各式達成的技巧,其實「放棄」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選擇。機會它是一直成長的、一直進來,你的人才一開始還可以應付,後來人才開始下滑,就變成一個死亡交叉,也就是你一直抓機會,但是人變少、在做的人做到死。如果人才跟不上,你就要思考「第十說:放棄」。到底這裡面哪一個是最好,哪一個可以,就算不可以,也要把它拿下來做的,就你剛才講,先不管它賺不賺錢,對不對?但是它是最好的,大家有共同認知的,那就去做它。

學員問:有人才,才去抓機會嗎?還是我沒有這個人才,我不用抓這個機會?

答:我講一個例子,某一個國家找我們說「雄獅,我給你航權,你買飛機。」擁有自己的飛機!?這個夢想我們所有人聽到,不得了,都立正站好,而且是他們元首講的,我國家特准給你一個航空權。但是三秒鐘之後,我們就放棄了,誰來開?對不對?你說找人,你找得到?所有航空公司都找不到人,我們進去就找到一個開飛機的而已嗎?

這很棒,但我們做不到。光是管理,我們哪有辦法?我們根本太遙遠,要建構那個組織沒有那麼容易,我們還是在自己的邊緣裡面變革,我們沒辦法太大的變革。

這就像某些航空公司他們都開了旅行社,但你應該沒聽過旅行社的名字,到現在還活著。即使聽過,他根本沒有市占率,沒那麼容易,這個產業想自己做一條龍是不可能的,太難了。因此結論就是,不要催眠自己覺得什麼都可以做,在自己產業的邊緣裡面變革就對了。

★歡迎參加商周CEO學院—變革管理班。課程充滿乾貨、客座教授傾囊相授、同學臥虎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