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克爾之後當德國總理,就像是在史恩.康納萊之後扮演○○七。」《經濟學人》比喻。九月二十六日德國大選,將帶來兩個確定結果:一是已經執政十六年的總理梅克爾將下台,二是不論誰成為接班人,都要面對德國經濟三大挑戰。

近來歐元兌美元匯價在九個月低點徘徊,《華爾街日報》解讀這是市場押注歐元區復甦比美國慢。身為歐元區最大經濟體的德國難辭其咎:今年第二季德國經濟成長率一.六%,低於市場預期,「德國的經濟反彈正面臨風險。」彭博新聞網說。

德國經濟反彈不力,源自製造業面臨疫情及原料短缺。歐洲最大車廠福斯(VW),今年七月全球汽車交貨量下降一九%,是今年以來首次單月下降。位於慕尼黑的Ifo研究所指出,八月德國商業信心指數下降幅度超過經濟學家預測。該所所長富斯特 (Clemens Fuest) 說,「情勢實際上是在惡化。」

機械設備出口首輸中國
亟需轉型,維持獨一無二

但原料短缺只是短期問題,長期來說,德國經濟更有三大結構性挑戰。

據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VDMA)今年七月報告,二○二○年中國機械設備出口金額為一千六百五十億歐元,全球市占率約一五.八%,德國則是約一五.五%,這是中國在該領域首次超越德國。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甚至預測,二○二一年機械設備出口,中國將拉大領先優勢至逾四百億歐元。

八月德國《明鏡》周刊引述該署的研究:「中國競爭者正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超越德國出口商。」據德國經濟研究所(IW)數據,歐盟從中國進口的各種工業產品占比,從二○○○年的五○.七% 上升到二○一九年的六八.二%。「在機械設備製造領域,德國可能已經失去與中國競爭的能力。」《明鏡》說。

《經濟學人》分析,中國製造的一大優勢,就是工業部門種類齊全,產品從低端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