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自戀變成一個流行用語,從職場上總愛自我吹噓又自大狂妄的傢伙,到影視名人哈維.溫斯頓(Harvey Weinstein,美國知名電影監製,2020年遭判性侵罪名成立)以及連環殺手泰迪.邦德(Ted Bundy)。

這些概括性用法忽略了很重要的程度差別——自戀存在於一般人的性格中,而不只是有重大人格障礙的人身上。

一般而言,自戀程度越高,同理心就越低。儘管一個人學會表現出在他人看來是禮貌的,甚至仁慈的行為,但假如他真的是自戀者,就難以將心比心。

討論自戀和辨別自戀人格已經是一種流行的心理學趨勢。大眾媒體上出現各式各樣自戀的行為樣本,成為辨識惡性自戀的黃金指標。

然而,我每天都要面對案主們說他們的母親、前伴侶、父親、兄弟姊妹或前老闆是「自戀狂」,而對方確實可能真的是自戀狂;可是根據我的觀點,其中很少人真正符合臨床診斷上的自戀。事實上,多數人是低同理心,或者是低同理心又自我膨脹或過度自信的性格類型。

自大、自負和自戀的差別在哪裡? 愛自誇的人都是自戀嗎? 還是說自戀會讓自我更加膨脹? 自私冷酷的人都是自戀的嗎? 答案既是也非。

自戀的特徵1:自我膨脹

事實上,自戀的人傾向把自己的考量、情緒和需求置於他人之上。然而,他們不一定會高估自己,至少不是一般人想的那種「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人。

有些性格類型更容易讓人產生固有的信心和炫耀自己的才能,但這種特質不一定會讓一個人成為自戀的人。這些行為表現往往只是一種自我的防衛策略,目的在於讓一個人不會感到受挫、怯弱,或在別人面前看起來很差勁。

不過這些防衛策略不會是心理健康的人唯一的反應,他也會展現出脆弱的情緒或動機。自戀者則會利用這套防衛機制,讓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別人更值得注目。

當一個人開始習慣性以他人(或自己)為代價而這麼做的時候,就進入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範圍。即便侵犯到別人,他們也不會承認自己傷害了對方,更不用說修補關係。

自戀的特徵2:缺乏自我反省能力

自戀的另一個基本特徵是對於自己內在的動機,或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影響,顯然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多數自戀的人並非有意要傷害他人,他們只是比較難顧慮到別人,除非問題直接關係到他們想要或需要的東西。

研究顯示,自戀特質高於一般平均的人比過去理論以為的還多。由於大眾媒體的宣傳報導,現在我們更容易辨識出這些特質。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碰到的多數自戀者,其實對於社會並沒有特別的危害。他們還是可以保持友誼,也有工作、小孩、情感關係,對世界也能做出有意義的貢獻,過著還算快樂和健康的生活。

不過自戀特質比較高的人,會遭遇更多人際衝突或生涯問題,原因在於低同理心與傾向把自己的需求至於他人之上。很多人學會有效策略以減輕自身行為對個人或專業造成的影響。

多數自戀特性高的人不會出於自願而尋求治療或幫助,他們之所以接受治療往往是因為自戀造成的其他後續影響,例如婚姻或關係問題、失業、憂鬱、焦慮、癮症,或其他生活問題。有些極端的案例是因為法院命令才接受治療,尤其如果自戀伴隨著暴力行為或反社會人格特質。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亞型:反社會人格

多數理論學者認為,反社會人格是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一種亞型,包括高度的自戀特質與低同理心。

● 反社會人格特質

反社會人格者看起來可以是冷漠無情,也可能情緒澎湃,甚至喜怒無常。他們多數人都理解對錯,有些人也會有很好的道德感和良知。然而,即便是具有一定程度同理心的反社會人格者,可能同樣無法調整自己的行為表現,以顧及他人的情緒或需求。

● 反社會人格成因

很多原因會造成自戀的人,落入反社會人格的範疇。我認為反社會人格是自戀的問題沒有被好好處理,加上低同理心、糟糕的行為模式,以及一般而言遭遇過童年創傷或被忽略。

反社會人格者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戀,也幾乎都有臨床診斷的自戀型人格障礙。他們的自戀行為主要表現為利用或操控他人,他們做某些事是為了確保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自戀的人只顧自身利益或沒有同理心,但不會像反社會人格者那樣進行有意的操弄。

一個高功能的反社會人格者可能在專業上表現良好,事業成功,致力於生產、效能和收益,但是不太會處理人的問題(除非他本來就屬於社交型和親善型),他最關心和在意的是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渴望=。

對很多反社會人格者來說,同理和同情憐憫是成功的阻礙。不過多數反社會人格者並不覺得自己暴力或殘酷無情。他們認為生命就是適者生存的過程,所以他們決定要好好活下去。害怕被懲罰,是他們經常努力掩飾自己過錯的原因(煤氣燈效應是最佳策略之一)。

● 自戀、反社會人格差別

自戀與反社會人格的主要差別在於行為算計的程度。後者會預先設計以確保自己的需求或渴望獲得滿足;前者往往並非高度算計的人,只是自誇、覺得理所當然、只顧自身利益、以自我為中心。

如果反社會人格者可以透過社會接受的方式(引起較少衝突)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就會選擇最少抵抗的方式。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反社會人格者的行為很像幼童試著滿足自己的需求,想要避免被懲罰、被阻止,或覺得丟臉難過。與多數幼童不同的是,他們不在乎自己的行為對周遭會產生什麼影響。

自戀光譜上最不好的一種形式:心理病態人格

當自戀結合低同理心,以及對於衝突採取暴力或預謀攻擊的傾向,結果就是自戀光譜上最不好的一種形式:心理病態人格。

● 心理病態特質

有關心理病態的特質,不同理論學派有不同的看法。基本而言,他們具有強烈的侵略性,缺乏自制力,對於被他們視為威脅、弱者或應該攻擊的人,他們具有強大的支配慾、權力感和優越感。

精神科醫師亞歷山大.洛文(Alexander Lowen)以論述「身體能量分析」而聞名,他認為心理病態人格的特質是,追求權力帶來的愉悅,典型富有魅力、多才多藝、聰明伶俐,善於利用他們儲備的豐沛能量激勵他人。

洛文形容這類人是耀眼、具說服力和影響力,但是帶有一股潛藏的怒氣,想要藉由控制或征服他人得到快感。想想那些具有領袖魅力的領導者,他們看起來強勢、無懼、令人信服,是創造改變的有力推手。

● 心理病態成因

然而,對某些人來說,這樣的心態成為他們待人處世的主要方式,若再加上低同理心和其他生理、環境或發展的問題,就會創造出惡名昭彰的「心理病態者」。

心理病態者的主要目標是,把自己的憤怒和欲望導向控制他人,以從中得到快樂和滿足。

放眼大眾文化,心理病態在我們的集體恐懼中扮演深具影響力的角色。許多虛構和真實世界的可怕怪物都是心理病態者,常見典型包括連環殺手、連續強暴犯、嗜血犯罪首領,以及施加痛苦給無辜百姓的邪惡統治者。

精神障礙再加上其他心理問題,像是反社會人格障礙、情緒障礙如憂鬱或躁鬱,甚至神經系統的問題,都會加劇或在某些案例中引發病態的行為。

● 社會中的心理病態者

不過多數心理病態者沒有殺人,或者從來沒有因為涉入犯罪而被逮捕。他們在商業、政治、娛樂或運動產業裡表現出色。他們不擇手段又冷酷無情的侵略性,以及追逐權力和影響力,在高效能運作的領域可以得到很好的報酬。

心理病態性的行為在金融產業尤其常見,因為掠奪性是功成名就的必要手腕。政治舞台也是追求權力和影響力的完美機會。操縱人心、心狠手辣、威嚇脅迫都是飛黃騰達的必要戰術。

企業和政治上的心理病態者,享受他們對別人造成的恐懼,因為那會讓他們覺得權力在握。有些人會採取比較隱蔽的方式,暗地裡掠奪他們認為脆弱或容易受傷的人,例如灌迷湯或誘惑脅迫;相反的,有些人傾向採取較公開的攻擊性威嚇和暴力。多數情況則介於兩者之間。

唯一不變的是,具有病態人格特質的人,他們的行為都帶有明顯的惡意。不同於反社會人格者,往往是因為無法考量他人需求,而做出的或許是無意的行為。

*本文摘自商周出版《27型自戀人格

書籍簡介

《27型自戀人格:從性格、驅力、動機、行為辨識我們的自戀傾向》

作者:史特林·莫斯利(Sterlin L. Mosley, PhD)
譯者:羅雅涵、陳依萍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4/03/31

作者簡介

史特林·莫斯利(Sterlin L. Mosley, PhD)

奧克拉荷馬大學人類關係學教授,開課主題包括個人心理學、社會演變、文化意識,以及婦女及性別研究。擁有人類關係輔導的碩士學位,專攻人格分類學和人格病態學,擁有跨文化溝通的博士學位。莫斯利博士對九型人格分類研究逾十年,是合格的九型人格學輔導員和教師。

莫斯利博士開設多門大學和碩士班課程、專業工作坊、培訓和講習,主題涵蓋人格、同理心、文化、性別、性向、靈性和溝通。莫斯利博士是「同理心建築」(Empathy Architects)的共同創辦人和執行長。針對九型人格系統、同理心、自戀傾向等系統,他提供專業輔導並開設工作坊,促進意識提升和正向改變。莫斯利博士同時是一名芭蕾舞者,並在她創辦的舞蹈社擔任駐場編舞和執行藝術總監。目前住在奧克拉州的諾曼市。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