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可能不使用「每次」與「絕對」,這樣與人交談會更加順暢。

除了「應該」,也希望你盡可能不要使用的詞彙還有:「每次」、「絕對」、「百分之百」。舉例來說,你會不會說出如下的話語呢?

「這種時候我『每次』都會失敗。」
「『絕對』不可能順利。」
「『百分之百』是我的錯。」

明明只是發生過幾次的事,卻講得好像每一次都會發生,在心理學上這樣的認知,被稱為「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

事實上,或許下次就會成功,又或是換作其他事項就能順利,卻斷定絕對都不會順利的,這實在不能算是正確的認知,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認知扭曲。

失敗的時候,一旦認為「我每次都無法順利」,就是一種讓自己沮喪、貶低自己真是沒用的根源。

難道真的是「每次」嗎?其實也有順利完成的時候,不是嗎?

當你覺得每次都不順利的時候,請你試著反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然後試著去回想順利成功的經驗,即使只是小小的成功也完全沒關係。因為這麼一來,就不再是「每次」了。

斬釘截鐵的措辭,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與人相處時,最好也別使用「每次」或「絕對」的用詞。

例如,對伴侶說「你每次都這樣!」,其實並不妥當,因為可能並不是10次當中10次都這樣;就算是10次當中有10次是這樣,也許下一回的第11次會不一樣。

即使對方心裡也覺得很抱歉,但也可能因而想要反駁「不是每次吧?」,進而陷入爭吵的模式。

又例如,當你對朋友說了什麼,而朋友回你「我就知道你絕對會這麼說」,有時是不是會令你覺得很火大,「你又知道我什麼了?你怎麼能說絕對?」

總之,不論是對自己或他人,都希望你不是過度篤定「每次」、「絕對」、「百分之百」,而是針對每一次發生的狀況,各自獨立去判斷。

Point:記住順利、成功、正向的事件和經驗。

*本文摘自幸福文化《討好自己就夠了

書籍簡介

《討好自己就夠了:不是逃避,而是重新定義》

作者:藤野智哉
譯者:卓惠娟
出版社:幸福文化
出版日期:2024/05/08

作者簡介

藤野智哉

身心科醫生,畢業於日本秋田大學醫學院。日本國家資格認證心理師、日本各大企業長駐醫師。

由於幼年時期罹患川崎氏症,以致心臟有冠狀動脈瘤;現在依然必須定期接受治療。正因如此,從學生時期開始就被禁止劇烈運動等,並在與疾病奮鬥的過程中矢志走向從醫的道路。此外,對司法精神鑑定領域十分感興趣,因而除了從事身心科醫療服務,也在醫療監獄擔任醫師。

另外,亦經常在社群上分享與疾病共存的生活體悟,以及從事醫療工作的真知灼見,並多次在媒體上露面。

著作:《令你感受到「生而為人我很幸運」的一本書》(「自分に生まれてよかった」と思えるようになる本)、《讓自己幸福的「適可而止」處方箋》(自分を幸せにする「いい加減」の処方せん)、《身心科醫師教你活得自在的放鬆課程》(精神科医が教える 生きるのがラクになる脱力レッスン)。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