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度假,對職涯到底是加分還是減分?

對已投身職場的社會人士而言,這是最大的包袱與焦慮點,畢竟出國打工,就代表著與台灣職場的脫鉤、職涯斷層,難保打工回來後,面臨重新累積資歷、薪資倒退幾年的水準。但要是過了打工度假的年紀,是連想去的機會都沒有了。

每段人生經歷都有它的意義存在,那些未被發現的光芒,想讓別人看到,必須自己先琢磨它。

以下是打工度假者找回台找工作面試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1. 是否排斥外派或海外出差?
  2. 打工度假無法提升你的專業能力,還讓自已的職涯晚起步,不覺得浪費時間嗎?
  3. 打工度假這麼久,英文應該進步很多吧?
  4. 我們公司要一個很會採番茄的人幹嘛?我們又不是種番茄的。
  5. 澳洲打工度假最大的收穫?

回答沒有定式,只要開始問到澳洲打工的經歷,首要議題,就是改變面試官對打工度假的刻板印象。

如何應對面試官對打工度假的成見?

很多面試官對打工度假的態度都是中立、甚至負面居多,如果說不出個所以然,自然會加深面試官對打工度假的刻板印象。

就跟有些面試官喜歡問新鮮人「大學四年學到什麼?」如果答不上來,自然就會被貼上「讀大學浪費時間」或是「學歷無用論」的說詞,碰壁久了,連自己都信了。但這到底是人的問題、還是學校的問題呢?其實,不是讀大學沒有用,而是「這個人」讀大學沒用。

打工度假也是同道理,不論這段經歷所獲是否跟職場相關聯,總有故事能說。只是有沒有用心體會每一段經歷,不然就跟大學一樣,會被質疑是浪費時間。

我面試過好幾間公司,只有一位面試官對我的澳洲打工經驗持負面態度。不管我怎麼說明,他就是一副「去澳洲浪費人生」的嘴臉,不想聽、也聽不進去澳洲給我的視野與歷練。遇到這種人不必浪費口舌,趕快結束面試,找下一個伯樂。

相信我,當你的面試官對打工度假有些偏見,身邊也都沒有打工度假過的同事,聽到你在澳洲是從0到1這樣過來的,都會有「我以為澳洲打工就是簽證辦好,就直接飛過去工作了」這樣吃驚的反應。

做到印象翻轉後,再將自己的經驗連結到公司相關的事情上,面試官自然就能接受。因此即便應徵的職務沒有提到外派,我也會刻意將話題繞到這議題上,用自己的經驗翻轉他們對於打工度假的印象跟看法。「不害怕外派,如果真有外派機會,對於公司給予的資源,一定會格外珍惜」這是我的超級殺手鐧,當我丟出這句話,通常面試官都會被我說得一愣一愣的。

有些面試官更會覺得去澳洲打工的「都是逃避現實的爛草莓」,如果你將自己在澳洲所面臨的種種困難,透過外派的議題帶出來,除了開頭釣面試官胃口,也是翻轉面試官對於打工度假的刻板印象。

打工度假無法提升你的專業能力,還讓自已的職涯晚起步,不是浪費時間嗎?

視面試狀況而定,可以有3種回答方式:

1.承認自己在澳洲學不到專業能力,但看到了不同面貌的生活方式

重點是在打工度假的過程中,學到了軟實力:勇於面對挑戰,例如全英文生活;勇於嘗試,掃街投履歷、買車、仲介;抗壓性強,到澳洲是從0開始;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在設計回答時,就是針對「自己回答得出來的名詞」放進去,就不會像是講空話。

2. 打工或許無法累積專業能力,但我認真看待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我會說,我是在每個人生過程中培養自己的軟實力,而自己認真的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像是替代役擔任管理幹部、在澳洲採番茄又採到當年度全公司第一名、甚至在離開時獲得主管的推薦信。每一段我放進履歷的人生經歷,都有它的意義存在,沒有所謂的「浪費時間」,若我的人生經歷少了其中了一段,或許我就沒機會坐在這裡,而是第一階段就被人資給刷掉了。

短期來看,或許我會少別人1、2年的歷練;長期來看,在同個領域中提升專業技能,終會面臨成長的極限值,但到了50歲,說年輕時比別人少2年台灣工作經驗,跟其他同行的能力差異,真的會差很多嗎?

我們公司要一個很會採番茄的人幹嘛?

有些面試官會拿你在澳洲的成就當笑話問,這時候就要舉一反三,而不是尷尬或惱羞在原地,你可以把在澳洲培養的軟實力拿出來再說一次。例如,「別人採番茄都是靠一根脊椎跟健壯的四肢,但我靠的是思考「如何將過去所學應用到工作中」,專注在許多細節上,最後在公司尾牙上獲得一年一度的殊榮。」

針對自己在澳洲的成就,只要能說出一套自己的心法就可以(人格特質或是待人處世)。也不一定要是工作相關,只要有點成就,也可以說說自己用到了什麼軟實力(像是鑽研細節、耐心、善於溝通等)。

回到最初的問題:打工度假是加分還是減分?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一定是加分多於減分!前提是,要讓別人覺得「這段旅程不是毫無收穫」之前,還是回歸到自己的心態上。回想自己當初為什麼去打工度假的初衷、以及重新梳理這段人生經歷,對自己有什麼實質影響,就能賦予這段異國冒險非凡的意義。

如何化劣勢於優勢,取決於自己如何看待每一段人生經歷,如果連自己都覺得打工度假就是荒廢人生,憑什麼要別人覺得你是塊待琢磨的璞玉呢?

*本文獲「Patrick Wong」授權轉載,完整文章

責任編輯:陳柏燕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