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職場人都會遇到不同類型的主管,他們的存在不單純是一種挑戰,更是職涯發展中珍貴的學習機會。面對不同類型的主管,重點不在評斷對錯,而在於了解如何與他們共事、從中成長。
在我工作多年的經驗中,遇過各式各樣的老闆或主管,每種老闆的管理方式、人格特質都有極大的差異。他們促使我再進化,同時也促成我忍耐再忍耐,或是踏上離職再離職的人生路。
1.與所有人為善的聖人老闆
這個世界上總有著誰都不想得罪的「好人」。職場上的「好人」希望與每個人都交好,會議上誰說什麼都點點頭,但最後的決議,絕不輕易從自己嘴巴說出口。
我曾遇過一位具跨文化背景的主管,他為人風趣,總是聆聽每一個同仁說的話並私下予以肯定,向他提出的想法與做法總能獲得心靈上的滿足。但如果A主管與B主管的方式相斥時,這位主管的做法就是:各別都支持與鼓勵,但要怎麼做?你們自己談。
遇到這種主管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謝謝他的支持」,雖然他也支持反方,但千萬別戳破他。我們要謝謝他給我們上戰場與其他主管搏鬥的機會,若沒有他的支持,我們連擂台都走不上去。至於上了擂台後誰輸誰贏,那就是另一件事了。
2.堅持不走下屬思路的老闆
我在職涯中遇過太多老闆,而這種類型的老闆只遇過一位,所以印象特別深刻。
我每回在報告前先把主題和目的和他說一下,通常5秒內,老闆就會開口了:「停!先不要給我看大綱,我先不要陷入你的思考方式裡!」他會思考好一下子,接著針對主題,直接提出他的想法。
運氣不好時,老闆提的想法會與事先準備好的完全沒重疊,運氣好的話,可能會有部分重疊。雖然受挫的比例高,但也是一種磨練,有機會學習老闆思維。老闆之所以會是老闆,代表他一定有某方面是出色的,能夠在某個時間點用好方法抓到好機會。
這位老闆給了我一些新的思考方向,我雖然不見得全然認同,但可以透過他的觀點發現一些沒考慮到的盲區。在應對的過程中,能訓練如何快速應變並表達,有助於雙方建立信任。你會發現,同樣的情境發生越多次後,被打槍的機率就可能降得越低。
3.對專業極度信任的老闆
有一種老闆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專業有所限制,所以非常尊重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因為老闆知道在員工的專業領域裡,他並不專業。
我曾遇過一個從不同產業被挖角來當主管的老闆,他的前公司是一家大型跨國企業,參與過商場上廣為人知的各項戰役並攻無不克。他知道自己過往的背景與現在極端不同,所以需要協助。
身為下屬,會感受到極大的尊重,但是這類主管的進步速度通常極快。與公司高薪挖角來的主管或老闆共事,萬萬不可恃寵而驕,反而需要時刻警惕。一旦這位主管進入狀況,就會開始用他過往的高績效標準來做管理,皮反而要繃更緊。
4.堅信鯰魚效應的老闆
「鯰魚效應」相傳來自於深海魚油很有名的挪威,漁民發現把鯰魚放入裝有沙丁魚的水槽中,能顯著提高沙丁魚的存活率。
許多企業管理者也認為,在組織內部引入一些「鯰魚」般的外部人員,可以激發團隊的活力。從公司原有員工的角度來說,外部人員多半會讓人惱怒,因為他們不了解公司文化、不願意循序漸進的改善公司既有制度。
這時,如果公司是你喜歡的、老闆待人不薄、大部分同事也很有能力並相處融洽,建議不要輕易離開,反而要堅持下去,並且不斷的說出想法。離開一家公司永遠是一條最簡單的路,但這條路以職業生涯的長期角度來看,並不見得好走。
從老闆身上學習職場智慧
老闆的個性和員工一樣,型態當然是千變萬化,甚至千奇百怪的。遇到覺得好的老闆,是祖先積德、平常拜對宮廟;遇到覺得不好的老闆,則是上天給我們的考驗,考驗我們的耐受與自我改變能力,也考驗腳底抹油逃開的速度。
關鍵在於,不同類型的主管都給了我們獨特的學習機會:從聖人老闆身上學會靈活的周旋、從堅持己見者身上培養新思維、從信任專業者那學會謙遜精進,從創新者身上體會堅持與變革的平衡。無論遇到哪一種類型的老闆,我們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相處之道,並從中累積寶貴的職場智慧。
*本文獲「宇宙人」授權轉載,原文:職場生態大揭祕:四種類型老闆與生存攻略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