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競爭激烈、節奏快速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人都在工作、家庭和社交生活之間苦苦掙扎。隨著遠距工作的普及,工作與生活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職場倦怠問題日益嚴重。
2022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職場倦怠(Burnout)納入國際疾病分類,將其定義為一種「職業現象」,凸顯了此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倦怠並非一個明確的心理健康診斷,而是一種慢性狀態,且可能導致罹患憂鬱症與焦慮症的風險升高。識別倦怠的跡象,對於預防或扭轉這種狀態至關重要。
臨床心理師巴瑞特(Molly Burrets)告訴CNBC,倦怠的症狀可分為三大類:生理、情緒和行為。
- 生理症狀:最常見的症狀包括慢性疲勞或失眠,難以入睡或保持睡眠。此外還可能出現以下症狀:經常性頭痛、肌肉疼痛、消化問題、免疫系統功能下降。這些都是身體在提醒我們要放慢腳步。
- 情緒症狀:這往往是人們最容易注意到的倦怠跡象,且可能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與工作表現。包含:易怒情緒增加、失去對生活的動力,對曾經喜愛的事物也提不起興趣、感到疏離或情感枯竭、挫折感增加、對工作或照顧責任產生負面情緒。
- 行為症狀:如暴飲暴食、酗酒或增加藥物使用。此外,還包含拖延、逃避社交任務、與他人疏離、工作效率下降等。
專注於女性健康生活方式的《Health》整理出了「倦怠五階段」,也可以用來自我檢測:
- 蜜月期:人們對新的工作角色或額外的任務充滿熱情。你可能會感到充滿創造力、對未來充滿樂觀、能量。然而,此狀態可能導致承擔過多責任。
- 壓力開始期:你開始感到停滯不前,注意到工作佔用了比預期更多的時間。可能會出現頭痛、焦慮以及飲食和睡眠模式的變化。
- 慢性壓力期:沮喪感、壓力感增加。你可能會覺得有種ㄧ無力感,變得憤世嫉俗和冷漠。常見症狀包含持續的疲勞和精疲力竭。
- 倦怠期:正式陷入倦怠。你可能會持續感到失敗、不適任和無能。自我懷疑和悲觀情緒變得普遍。
- 習慣性倦怠:如果不從倦怠中恢復,它可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你可能會經歷長期的悲傷,甚至憂鬱。
那麼該如何打擊或逆轉倦怠呢?
首先,諮詢醫生,確保這些症狀不是由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所引起。確認無誤後,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 脫離: 減少工作量,為自我照顧騰出更多時間。利用帶薪休假、週末出遊運動。設立邊界,關閉手機的Email、Line通知,克制查看它們的衝動。盡量確保從事的事情不涉及「工作」,例如閱讀小說而非商業書籍,或和工作圈以外的朋友共度時光。
- 放鬆: 嘗試任何你覺得有幫助的方法,放慢腳步、遠離喧囂、享受獨處。
- 做擅長的事: 倦怠的特徵是感覺效率低下與無能,把時間花在你擅長的事情上,藉此建立信心、能量和情緒力量。
- 追求掌控權: 倦怠另一個典型,是感覺被困住、沒有成長機會,或感覺職涯未來失控。多做那些能讓你同時擁有意義感與控制權的工作。
- 社交活動: 避免孤獨。若你是內向者,這可能代表和一兩個好友、閨蜜共進晚餐;若你是外向者,這可能意味著參加派對,和一大群人去唱KTV。
看完這些症狀,你是不是默默在心裡檢測了一遍?如果在盤點中,你發現自己已經在倦怠的泥沼中打滾,請從今天開始,好好照顧自己!找回生活與工作間的平衡。
核稿編輯:吳和懋
責任編輯:陳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