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前輩總是耳提面命:「你要成為公司裡『不可或缺』的人才。」但《華爾街日報》卻說,這或許是最大的職場謊言!

即使許多員工自認已在職場上「不可或缺」,卻敵不過在最近一波的白領裁員潮,一樣中箭落馬。

不論是自己被裁員,或是目睹別人捲鋪蓋走路,所有上班族都出現了一種想法:沒有什麼員工不可或缺。有些人甚至認為,努力奮鬥沒有意義,太「奴」只會招致剝削,反正最終一樣都會被解僱。

但有些老闆表明,這其實是有意識的選擇——從策略上,就要防止員工變得不可或缺。因為,即使是團隊中「最好的成員」,任何的過度依賴都太危險!

佛羅里達州行銷公司Lucyd的執行長克萊恩(Avin Kline)說,他估計全公司55個員工裡面,大多數的人只會在公司工作2至5年。既然人才流動不可避免,那就別讓一個人變得太重要。

在Lucyd,每個客戶經理都必須和同事分享專案的筆記和進度,讓其他人能在必要時接手;才能避免一位客戶經理太過重要,一旦要離職,客戶也會想跟著出走。

布恩(Debbie Boone)是一位獨立顧問,擁有獸醫診所管理經驗20年。她有時候會解僱那些能力很強,卻選擇留一手,吝於分享經驗與知識的員工。因為,這些員工也許提高了自己的地位,卻會削弱團隊力量。

她提醒,成為「唯一」擁有某些技能,或掌握特定資訊的員工,可能讓人覺得很有保障,但也很可能讓你變得自私,在忽略團隊合作下,遭到老闆解僱。

曾經獲選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之一的懷斯曼(Liz Wiseman),曾任Oracle高階經理人,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乘數效應》與《影響力習慣》的作者。她發現,一旦把職場的目標,訂在「變得不可或缺」時,反而會將長期的職涯發展,放置於危險之中。

首先,讓自己變得不可或缺,會讓人完全被工作困住,進而減低幸福感。更可怕的是,這同時也讓你提早撞上職場天花板。當沒有其他人能處理你的工作,一旦出現更好的新機會時,老闆會因為沒人能替你補位,將這個舞台交給你的同事。

再者,這會危害你的「領導力」。人的一天就是24小時,當你變成一個不可或缺、無所不知、又超級能幹的主管時,往往代表你忽略了,要多關心並開發屬下的潛力。這會讓員工心灰意冷,只做最低標準的事,導致團隊表現受害,進而影響你的升遷。

因此懷斯曼認為,與其留一手,不如將自己所擁有的技能「複製」出去。換句話說,與其讓自己變得不可或缺,不如當個有價值的員工。

要成為一位有價值的的員工,她有3點建議:

一、釐清關鍵任務,然後率先執行

她曾向170名經理調查他們最欣賞的員工行為,第一名的答案是:當員工主動去做事情。這不僅是一種主動性的展現,同時,他們也會在過程裡,收穫寶貴的領導力和影響力,這是要當主管的必要條件之一。

二、填補領導力的真空

據估計,有高達63%的會議,沒有明確的議程與目標。而你可以自告奮勇填滿空白,成為那個真正完成事情的人。或者,私下或公開的感謝那些沒被看見的幕後功臣,都會讓你在職場上累積重要的「信任」。

三、在具優勢的領域做出貢獻

一個最有價值的團隊貢獻者,不會事事都說好,任何需求都回應。相反的,他們只會在公司關鍵需求,和自己最大優勢之間,找出兩者重疊的交集。

懷斯曼以「天生天才」來形容,當我們好好運用這個天賦,一旦面對比自己格局更大的事情時,往往會產生預期外的化學效應,讓組織中的每個人都受益。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HBR

核稿編輯:吳和懋
責任編輯:林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