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長又缺乏重點的email、用群組訊息就能取代的會議,或是充斥著專有名詞的備忘錄——你也被這些「職場障礙」弄到心很累嗎?

這些障礙,用美國史丹佛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薩頓(Robert I. Sutton)和拉奧(Huggy Rao)的話來說,就是所謂的「摩擦(friction)」,是一股讓工作變得更難、更慢、更複雜,甚至難以完成的力量。它們不僅會讓員工喪失好奇心,也會使人才的敬業度下滑。

在他們最新的一本書裡,兩位史丹佛的組織行為學家一同分享,如何成為職場上的「障礙清除師」——這往往是傑出的領導者所共享的特質與技能。

以下是他們的叮嚀:

1. 減法才是獲得

我們經常陷入加法思維,認為增加意味著進步,例如更多會議、或開設一個很新穎的職位,但這可能帶來更多負面影響。

為了對抗這種「加法偏見」,薩頓和拉奧的建議是,定期審視過程中可以減少的項目,甚至可以採納「一半法則」,將花在某件事上的時間減半,例如週會長度、或者某個流程的步驟。只在真正有需要的時候,才考慮加回來。

2. 珍視別人的時間

障礙清除師做任何決策時,都會顧慮到別人的時間。

薩頓舉例,在加州車輛管理局,他親眼看見了一位貼心的員工,走到了有50人排隊的人龍中,發放了表格和筆,讓人一到櫃台就能馬上進行手續,也讓其他人更快的擺脫「等待」。

3. 捨棄「行話」

太複雜的專業術語會讓人困惑。最好的表達方式是,就連一個10歲小孩第一次就聽懂。

例如,許多面對消費者的公司,都會說自己的願景是想要實現「卓越的客戶服務」。但這句話聽起來似懂非懂,甚至員工都不見得理解: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事實上,卓越的客戶服務,換句話就是:「嘿,當你做每一件事的時候,一定要試著讓客戶的臉上露出微笑。」

後者是不是更直白明瞭?想避免令人費解的廢話,光捨棄專業術語還不夠,兩位學者建議,可以帶入具體的例子,最好有畫面感,讓人可以「身歷其境」體驗到句子的意義。

4. 該慢的時候要放慢腳步

障礙不一定總是負面的,有時候,你必須讓員工或同事按捺住衝動或本能反應。許多繁文縟節的流程或設計,很可能是為了別讓經手人太過自滿,導致於大意失荊州,也避免錯誤發生。

慢,不一定不好,尤其是在追求創新的時候,一個好點子誕生前,通常得經過好幾個餿主意。他們建議,在啟動新計劃初期,不妨讓團隊先在腦海裡做一趟時光旅行,讓他們預想未來將如何成功,或推測可能在哪種情況下失敗。這些思考練習,有助人們將眼光放長遠,評估計劃的可行性。

5. 人人都可以是障礙清除師

消除障礙可能是由下而上,也有可能是由上而下,每個人都有可能在自己的職位角色上做出貢獻。

當每個人都把困難推託成「別人的問題」時,一位優秀的障礙清除師會自告奮用的跳下來解決問題,並鼓勵其他人加入行列。因為他們相信,每個人都有責任和力量讓事情變得更好,這些人,往往會成為傑出的領導者。

資料來源:史丹佛商學院史丹佛商學院YouTube頻道麥肯錫

核稿編輯:吳和懋
責任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