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對的人才」是管理者永遠的議題。有人偏重人才的「執行力」與立即的績效貢獻,也有人看重人才的「學習力」能否面對未知的挑戰。但成功的企業主,還會加上第三個維度來衡量要側重那一端來選用人才。

偏重績效導向

偏重績效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談到他面試高階經理人的觀點,他說:「應徵的時候,我們都會問你為什麼要到我們公司來,我最討厭聽到面試者說我覺得在這家公司有很多學習的機會。」尤其是招募高階經理人時,張忠謀解釋:「我僱用你,是要你來貢獻,不是要你來學習的。」

當然也有不少人持不同意見,認為這太績效導向,將忽略對方有謙虛、肯學習的特質。以我面試人才的經驗,若對方只是稍作謙虛,再多問幾題,也能發掘出真實力,實務上不會是問題。

有自信、企圖心、敢於表現自己的高階經理人,應該是張忠謀心目中優秀的領導人。但他這段話,主要是想強調「高階經理人的責任與擔當」,我們倒不用以偏概全。

偏重發展導向

不久前,我和幾位中小企業主、隱形冠軍企業老闆聊天,他們都認為對的人,應該具備足夠「熱情」,以及有很強的「自我學習力」。

只要是新進同仁,老闆們會請主管交辦給他們負責項目的大方向,但不會手把手的教導,任由他們們自己摸索。

但老闆會要求新人每隔幾週要向他和直屬主管簡報,簡報題目與新人負責的項目相關,但內容自訂。持續3個月,當作試用期的主要評量方式。

每次聽完簡報後,主管們會給一些反饋,但不會告訴新人對錯,任憑他摸索。3個月之後,通過試用期而留下來的人,主管或前輩就會開始帶他做事。

這種方式,可以觀察新人有沒有自動自發的熱情。尤其是處於不確定、茫然的氣氛時,能否自行找到工作樂趣,以及發現解決問題的路徑。

因為,在一般的中小企業或利基產業中,面對的市場不一定很大,即便很大,公司更在意的是能不能和競爭者做出差異,才不會落入紅海競爭。所以,員工能否看見市場上的風吹草動,見微知著,對工作的「熱情」與「學習能力」就會是非常重要的特質。

這種屬於內在性格及人格特質的面向,比較難在一般面試中看出來,因此試用期的觀察就很重要。甚至,公司還會塑造具彈性和充滿實驗精神的文化與環境,鼓勵員工挑戰自己具有熱情的項目。很多時候,公司還因此得以開發出新的客戶,創造新的需求市場。

企業主的抉擇

這些成功的企業主為何與張忠謀先生的抉擇不太一樣?主要是在「執行力」與「學習力」這2個維度上,增加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第三個維度來判斷,選擇自家企業需要的人才。

像是張忠謀的觀點,並不意謂著「學習能力」不重要,但因為台積電畢竟是世界前10大企業,自然有條件從眾多已有實績的人才中,進一步篩選出具備帶領公司進步思維的領導人。

因此「自我學習的能力」這種內在的軟指標,只能先假定是人才標配,它不需要用人單位去過度確認。更不是應徵者簡單的表示「自己有著一顆學習的心」就能證明的,一切都從績效去確認最明確,優勝劣敗一目了然。

而幾位隱形冠軍老闆和中小企業主,知道自身企業的條件不足,無法像台積電提供人才超大的舞台,但可以讓人才有發展自己的環境。讓他們用自身的熱情,帶領公司打開不一樣的戰場。過程中如果沒有執行力,必然無法成事。

這樣的做法,是讓績效成果逐漸發酵,到後期再收穫。所以,他們看重人才面對渾沌未來的學習能力,並願意把公司打造成培養這類人才的環境。

一個成功企業主在人才的選擇上,絕對不是單純的複製他人思維,還要加上企業所在的處境。再來務實的選擇,究竟是要看重人才立即的執行力與貢獻度,還是面向渾沌未來的學習力。

*本文獲「劉文帥」授權轉載,原文:人才很少,伯樂更少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