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宇宙人(陳人豪),美國企管碩士,台灣人資碩士。具美國「資深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師認證」,曾於台商、美商、韓商、中商、白俄羅斯商任職,具本土上櫃公司及跨國公司工作經驗。

有一位年輕優秀的朋友今年開始成為帶人主管,卻馬上遇到一個煩惱。他有一名下屬的工作態度出現明顯改變,加班頻率變高、長度變長,個性從稍微內向變為極端內向,與人互動頻率逐漸下降、不太敢寄出信件,甚至連加班費也不敢申請。

發生了什麼事?原來是在前陣子的信件往返中,他下屬出現了2次錯誤。在出現第二次錯誤時,受到該單位最高主管指責,並說他出了「一次又一次的錯誤」。從此之後,這位下屬的工作態度開始不同。

我的這位朋友任職於一家由台灣起家的跨國公司,業務範圍廣泛,需與各國溝通。今年是他進入公司的第三年,也是第一次成為帶人主管。他的下屬則是在該公司實習1年,今年3月剛轉為正職。

我朋友認為這位下屬的本職學能很棒,過去交付他的庶務都不必操心,細心程度獲得許多人讚賞。因此在他轉正後,只手把手帶領他10天,接著就放手讓下屬直接對外,不再事先檢查工作內容了。

主管要知道,實習不是新人訓練!

新人訓練通常分2兩種類型,且同時存在:

  • 由人資部門發起的新人訓練:重點在於熟悉公司環境、部門、文化、照顧心理狀態,有的2個小時就結束,有的則是像大富翁一樣,設計成滿滿1個月的探索地圖。
  • 由部門主管進行的新人訓練:部門主管根據職務需求,開始進行任務的指派,並藉此觀察新人心理與工作上的需求,提供必要的指示、協助與指導。

但主管必須搞清楚,實習並不是新人訓練。原因有以下4點:

1.工作內容不同

從原本擔任實習生時做庶務工作,轉為做行銷工作,兩者間有極大落差。

2.所有權(ownership)不同

擔任實習生時,雖然要看信件、要跟會議,但參與的角度是旁觀者,心態較為輕鬆,有時甚至事不關己。但正職人員就不一樣了,成敗都與自己的績效緊密相關,出事也會被追究責任。

3.參與組織運作的程度變高

雖然實習生通常會分散在組織裡的各處,但回報對象多半只有一位正職人員或主管。成為正職人員後,主管的主管、跨部門的同事和主管,所有利害關係人全部成為必要的交流對象,複雜程度瞬間升高。

4.期望值不同

無論是公司或主管,對於實習生與正職人員的工作期待,不會是同一個水準。所以當實習生轉為正職人員後,自然會產生更多新挑戰,也有高機率開始出現撞牆期。這時候,HR扮演的角色就遠不如直屬主管來得重要了。

新手主管要怎麼做,才能避免新人下屬陣亡呢?

1.拉長手把手教學的期間

無論新人的本職學能多優秀,只帶領10個工作日後就完全放手,真的太短了。在實習與正職工作內容完全不同的前提下,建議拉長到4週,也就是至少20天。

若以我的經驗來看,則需要60天,也就是3個月。正職人員的工作重複性比庶務工作低太多,可能同時有多項不同任務在進行,要應屆畢業生熟悉每一種任務、做幾次就能失誤為零,真的是太過於奢望。

2.認清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且是有意義的存在

年輕的新手主管之所以能帶人,通常能力絕佳。但這樣的人很容易將自己的學習速度、工作態度投射在下屬身上,而出現「我沒有被教這麼久」、「這很簡單」的想法。

新人很優秀,但優秀的面向有可能和主管有些許差異,引導新人轉化技能或補強技能,是主管需要背負的責任。

3.博取信任

在很多案例裡,新手主管可能會認為,只要常常和下屬吃吃飯、建立私交,信任就可以從飯粒間的縫隙成長茁壯。不過,職場上的聚餐(不管是多高級的餐廳)完全無法累積信任,想建立工作上的信任,只能用工作上的方法來解決。

舉例來說,讓部屬知道有事主管扛,是最容易博取信任的方法。另外一個方式是「真誠的」關心,比方說部屬說哪個地方不懂、哪個節點卡住時,直接把椅子拉到部屬旁邊,和他說:「哪邊?我們一起看看。」

帶人這件事,無論對新手、資深主管,都是職涯裡一輩子的挑戰。有自我覺察能力的主管可能會煩惱「我會不會太兇?」、「我會不會太微觀管理?」。

不具備自我覺察能力的主管,則可能會抱怨「就爛草莓啊!」、「現在的年輕人⋯⋯」。

帶領年輕部屬其實也可以是主管獲得工作成就感、再度建立工作動機的一項來源,因為這可以磨練溝通、同理、應變、擋子彈的技巧,甚至還可以藉由與年輕部屬互動,來更新價值觀和視野。

雖然這種快樂不如業績、獎金、加薪或升遷帶來的成就感,但對於一位有人性的主管而言,邊工作邊助人,一次完成2件事,怎麼能不快樂呢?

*本文獲「宇宙人」授權轉載,原文:新手主管別急著放開手!帶人成功的關鍵心法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